中国急缺这六类全球化人才,国际教育如何发力?(2)

解决人才难题,仍要从培养人才的根本——学校着手。高潇认为,要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K12国际学校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价值观培养,包括正直、多元接受能力、本土文化认可度。

其次是思维培养,包括具备明确的目标,开放的团队合作力。此外还有专业知识能力、国际迁移能力,包括快速学习和社交沟通的能力。最后是人格特征培养,即学生耐挫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敏锐的敏感度,还有灵活开放的程度。

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认为,高等教育在青年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中国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应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人才,包括学生、教师,和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团队,指引学校定位、整体规划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黄侃称。

此外,应主动融入国际教育体系之中,主动适应国际教育的评价体系。紧跟前沿技术创新,紧跟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是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协同的重要载体。

黄侃指出,在地国际化(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外的所有国际事务相关活动)不是排他,而是主动融入,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中国方案。

在高水平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中国的人才培养应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进程中,积极主动向国际组织和涉外机构输送或输出中国方案与中国思想,包括中国治国理政的方案。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