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迷失的体验,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严重的隔阂,让Sharon觉得偌大的校园里除了自己都是人生赢家。
开学23天后,Sharon决定从斯坦福退学。
她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重新准备SAT,因为只有重回刷题生活,Sharon才能找到认同感和自信。
但很快,第二次考试来临,结束考试的Sharon甚至感受到了一丝失落,她又要回到那个不知道要干什么的大学校园了。
Sharon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干什么,但她觉得自己“应该会享受在一些规训下做一些机械的事情...在机械的工作中我可能甚至会做得比别人好一点。”
无论是精英还是想靠成绩出人头地的普通人,每个人都在默契地顺从精英的社会结构。
当是否取得好成绩逐渐被用来界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优劣时,那大部分人的努力方向只有“优秀”,而不是找到并成为「自我」。
一味追求拔尖儿的弊病,是自我探索和创造性的缺失。
大家发现没有,世界上那些真正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但凡做出真正伟大事业的人们,共性是都有创造性和好奇心,并且都敢于藐视既有的规则。
而优绩至上实则是在划定一条统一的轨道,一直在既有的轨道上行走,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比普通人好一点。
但他们大概率不会真正成为最独特的「自己」。
不要压制孩子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更不要让孩子在社会框限好的轨道上跑个不停。
无论在什么时候,找到自我都比取得好成绩要珍贵的多。
我们的人生,本不该如此狭隘干瘪和局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