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炮轰当代教育:这些看似卷赢的孩子, 将输得最惨

早些年前,北大教授钱理群曾提出“一些大学正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一度引发轰动。

十几年过去了,“钱理群之忧”变本加厉。我们所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他们“有知识,没思想”,“有文凭,无担当”、“懂考试,不懂悲悯”……

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新一代饱含理想的年轻人,可以不再被迫选择“利己”,而获得发展更健全人格的机会?

作者:沈眉庄。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每年美国大学放榜时,是非洲儿童失学风险最高的一天。”

在留学圈有这么一句戏言,虽说是玩笑话,但从中可以品出些许苦涩。

原因很简单,准留学生们卷公益活动,去非洲建学校,建厕所,建自然保护区,支教……目的无非是有一个漂亮的简历,投名校所好。

可当他们拿到名校入场券后,那些洋溢在文书中的“大爱”、“同理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被抛诸脑后。

早在十多年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就在一次讲座中,抨击这样的现象——

“我们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表演、懂得配合,更精于利用体制达到目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功利教育结出的恶果。”

北大教授炮轰当代教育:这些看似卷赢的孩子, 将输得最惨

十几年过去了,“钱理群之忧”变本加厉。我们所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他们“有知识,没思想”,“有文凭,无担当”、“懂考试,不懂悲悯”……

“唯成绩论”教会了孩子怎么“赢”,却忘了教会孩子怎么爱“爱”,失去“爱”的教育,学历再高,也是失败。

在未来,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岛,孩子们需要明白“共赢”才是未来世界的生存法则。

如何教会孩子未来世界的生存法则?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问题,也是那些有远见的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值得期待的是,今天很多教育者已经行动起来,无论是通过学校教育的创新,还是课堂外的实践,都在鼓励孩子们去做更「具体」的事,去关心身边的世界。

迷茫的青年,

也是充满可能的青年

  • 耶鲁大学「全球青年学者计划」

    网址信息:

    https://globalscholars.yale.edu/

耶鲁大学的「全球青年学者计划」(简称YYGS)已经运行了23年,这是一项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暑期项目。每年夏天,来自150多个国家2000多名学生,在耶鲁校园中共度两周,参与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以及世界性问题的讨论。

厄瓜多尔女孩Valentina在YYGS中研究了现代人的焦虑和抑郁问题。她把这次令人难忘的暑假定义为战斗(battle),打赢的武器就是“学习”。在项目上,她如饥似渴地阅读、调查、提问、思考,依靠团队力量成长——

她反思:“我无法独自解决所有全球挑战,但我可以激励他人做出改变。One drop does not make a splash in the ocean, but a thousand drops definitely can.”(1滴水无法惊起涟漪,1000滴水一定可以!)

北大教授炮轰当代教育:这些看似卷赢的孩子, 将输得最惨

Valentina

另一位参加YYGS项目的印度男孩Nehal Singhal在提到耶鲁大学对他产生最大的影响是:令他的思路变得更加开放,而不是封闭。

导师们鼓励他提出更多问题,设想多种情况,他打破了自己的固有认知,世界在他眼前展现了无限可能:“我回答了自己所有最初的问题,但随着我不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爆棚的好奇心和对世界复杂性的认知,这让Nehal Singhal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

文化的理解力和共情能力,也被YYGS的青年学者们反复提及:“我几乎每隔几个小时就会结交新的朋友,不同国籍、不同性格、不同轨迹的人……我们在最后一天拥抱和哭泣。”印度女孩Saanvi Madduri认为,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是她收获最宝贵的财富。

北大教授炮轰当代教育:这些看似卷赢的孩子, 将输得最惨

“这个世界会好吗?”90年过去了,梁漱溟之问困扰这代青年人更甚。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