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管花6000万养废3个孩子:精英教育不是投资,是消费

前两天刷到个帖子,作者哀婉叹息一位香港外资行高管在三个孩子身上花费高达6000万,如今他们却全部一事无成。

香港高管花6000万养废3个孩子:精英教育不是投资,是消费

也不能说孩子养废了,只不过就是无法取得父辈成就罢了,不沾染坏习气把家产败光那就已经是好孩子了。

明末清初的文人余怀在【板桥杂记】中讲录了徐达后人徐青君的故事。徐青君煊赫一时,“家赀钜万,性华侈,自奉甚丰,广蓄姬妾”,谁想清人入关,城头变幻大王旗,家底全部抄没,又没半点生存能力,只能与佣、丐为伍,靠替人挨板子为生。

还别说,昔日细皮嫩肉的官宦子弟,劳动之累受不得,皮肉之苦反倒能挨得。

清末首富盛宣怀之子盛恩颐的故事更令人感怀,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公子哥,连名字都是慈禧亲赐的。他赴美留学,归来却沉迷赌博,一夜败光一整条街的房产。

香港高管花6000万养废3个孩子:精英教育不是投资,是消费

抗战结束时,盛恩颐已经差不多将祖产败光。有一次他在街上见到了李鸿章的孙子李厚甫,正值春暖花开,两人想去公园里转转,一摸兜,谁也拿不出门票钱。

两人的相遇,平添了一丝江南逢李龟年的味道。前半生越顺遂,后半生越苍凉。

他们接受的都是当时最精英的教育,但精英的教育并不等于生存的智慧。

相比之下,帖子里那三个孩子充其量只是经济付出与回报没成正比,没有满足世俗意义上的期待罢了。

从两个方面来谈这件事。

首先从社会期待的角度说,“出人头地”有时候反而是那些“不幸福的小孩”专利。

他们骨子里的匮乏感和自卑感会鞭策自己不断去超越。他们的人生没有退路,也没有选择,只有逼自己成功。

至于太幸福太平稳的小孩,他们大多是没有斗志的,没有“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取成功”的动力。我儿子最爱说的话就是“随便,都行”。

香港高管花6000万养废3个孩子:精英教育不是投资,是消费

前两天逛商场碰上挑小孩做活动,他本来站在第一排,小手还没举起来,立马就被后来的几个小孩挤到了后面。挤走就挤走了,他也无所谓。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