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启动高中分类办学改革实验(2)

家长宁可让孩子们读大专也不愿意通过职校考本科;大学生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厂。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认知,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上面讨论的两类人群,他们可能根本参与不到高中分类办学中来。

比如今年5月,贵州省遵义市有4所高中作试点。

自主招生类别包括学科特长类、艺术类、体育类、空军飞行员后备人才特长生。其中学科特长生,直接对标北大、清华、西安交大等“九校联盟”的强基计划。

这就直接决定了非学霸、无特长的普通孩子根本无缘分类办学

另外查了下,全国包括浙江、江西、宁夏等多省份已经陆续公布过高中分类办学试点改革方案。

比如2020年,浙江省公布《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分类办学促进特色发展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将高中分为科技高中、人文高中、体艺高中、综合高中四大类别,计划在2035年实现四分之一的中考生分类办学。

如图所示:

北京将启动高中分类办学改革实验

但是“参加特色招生的学生也要参加中考,录取依据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合。

也就是规定了某科目需达到总分值的百分比,比如考数理高中,那么数学的中考成绩就不能不低于总分的90%。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将会倒逼意向报读特色普高的初中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体艺实践科技日常学习、得奖)、信奥、体育中考、艺术中考、小语种;科学(含实验)、数学、历史等中考科目中做全面学习或几个学科作选择同时仍需兼顾中考总裸分。

很多家长会出现选择能力缺失和方向摇摆,造成学生全面参与培训现象,这就不是减负反而是增负了吧。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分类办学、特色招生这个举措,是好事,能够改变高考单一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创新改革,但是,背后也有很多问题,尤其高校和高中之间的联动,也需要激励和纽带,不能仅停留在公益讲座及科普层面。

总之,今天其实群里探讨了两个问题:

1、高中分类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中考分流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接受,并且有更好的选择。(哪怕被分流了也有好待遇和出路)。

2、高中分类办学不能成为少数人享受的权利,而应该更具有普遍性,不能成为少数人的专项福利(比如学霸、特色生等等)

以上两点,也是我在总结了大家的讨论和各种网络资料后得出的。

今天群里还有位大侠发了一个关于保送生的信息,如下:

根据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规定,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等人员具备高校保送资格。

这又让我陷入了沉思。

特色办学也好、强基计划也好,特殊招生保送资格也好,似乎都在向我们说明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时候,你想获取某些便捷条件和待遇,要么自己足够优秀,要么上一代足够优秀,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最后,还看到这样一条信息,2023年高考将会着重考综合素质水平,强调深度思维能力。

北京将启动高中分类办学改革实验

这也意味着,高考越来越难几乎是定局,只让少数人通过高考进入到高精尖领域,大部分人还是回归日常,岁月静好的比较好。

换句话说,改革的方向一直很明确:孩子是哪块料子,就往哪里培养吧。令教培人闻风丧胆的40号文件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大胆预测下:如果有机构或者资本大规模地参与到分类办学、特色招生上来的话,可能也会出问题。

毕竟,孩子的教育归根结底还是靠校内,校外顶多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事情,少做,干扰了校内秩序,吃不了兜着走。

至于这位家长反馈的问题,我想一定是少数现象吧。毕竟学校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是想让你考上高中。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