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高考作文少有好文章阅一篇仅50秒(2)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北京卷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仍带有浓郁的政治意味,到了2000年之后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卷)与《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江苏卷),鼓励开放答案与多元化视角已渐成主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历的观点交锋,中国人置身的思维方式革命,在高考作文题的变迁中可见一斑。

但高考作文本身却恰恰被指控为应试教育中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元凶,与“八股文”“镣铐”等标签相伴而生。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曾担任高考语文阅卷作文总复查组副组长长达16年。在2019年举办的一次讲座中,他如此描述阅卷教师的日程:早上8点坐到电脑前摁下上传按钮,一篇作文出现在眼前,如此循环往复1个小时后开始陷入审美疲劳,想到至少还有100篇同题作文“正在赶来的路上”,感到头脑发胀。

换言之,这场决定命运的写作实践,接受评判的时长以“秒”为单位计算,性质有些类似在门户网站浏览新闻,“就是快速阅读和直观判断相结合的过程,所以看得一般不太细”,最终的分数取决于标题、开头、结尾和内文中与众不同的表达、例证。喻旭初提到,理解高考作文之前不妨先建立“读者意识”:“如果你是阅卷教师,在那种状态下你最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文章?”

评阅一篇高考作文,只需50秒

《新周刊》: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高考作文阅卷经历吗?

喻旭初:我是从1987年开始参加高考阅卷的。高考语文阅卷作文总复查组副组长有好几位,我是其中之一,主要负责到各个阅卷小组去巡查,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新周刊》:高考作文阅卷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喻旭初:江苏高考语文阅卷起初是在南京大学进行,上世纪90年代转移到南京师范大学。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有个做法很好:在阅卷小组长提前集训的两天中,通过试评,发现作文的各种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作文评分细则,并找出各类作文的样卷;正式阅卷的第一天,各小组长根据每位老师的打分情况,把那些对于评分标准把握得较好的老师定下来,专门批改作文。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