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谈范跑跑:他是当天最后离开学校的人(3)

绝大多数人不会认同范美忠的这番言论,就像当年北大毕业后家人和同学无法理解范美忠选择回到老家做一个中学教师。范美忠后来曾专程撰文《我为什么要去中学当老师》予以解释。在文中他声称,他的目的是“给学生传播爱的观点,自由的理念,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范美忠认为,这些是他受过的教育从来不曾给予的。1972年,范美忠出生在四川省隆昌县的一个破旧村落,父亲是一个赌徒,4个兄长和他以及姐姐全靠母亲抚养。从小,范美忠就不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父母教他对来拜访的亲朋好友说“欢迎再来”,但除非真希望他们来,否则范美忠绝不会说。在70年代的川南农村,不讨喜的范美忠没少挨父亲和兄长的拳头。家庭带来的暴戾和贫苦让范美忠感到绝望而压抑。后来,这份成长的疼痛化为他的内心深处的一种困境。他能想到的办法是,日复一日地用拳头疯狂击打自家泥土砌成的墙壁,练出一身紧实肌肉以对抗父兄。肉拳敲在泥墙上,留下不分明的印子。一拳一拳,夯实的泥巴渐渐松了,甚至一层一层地剥落。紧攥的拳也粘着泥,泥上冒出血丝。既是毁坏,也是自毁,很痛快。但是他成功了。以拳待拳,挥向他的父兄。那双粘着泥巴,通红的手,攥紧了便是力量,是可以依赖的力量。他的母亲不可依赖,虽然父亲的拳头挥向她时,只有范美忠站出来理论。这在很大程度塑造了范美忠的性格特征——不惧压力、依靠自我、正面对抗。那个时代的川南农村,考学似乎是离开家庭唯一的途径。把全部精力投入在学习上的范美忠,在1992年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如愿逃离压制。北大改变了范美忠的生活处境,却没能改变他内心的困境。这几乎无解,即便攥起拳头,也不知挥向哪里。如果不挥拳,不疼痛,就没有力量,就不会感到安全。在北大军训的一年被范美忠视为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年,他不理解为什么被子要折成方块这样的事情,更致命的是,一件事如果不能让他想通了,他就无法执行。随后的文化课学习也让范美忠感到失望,接触到中学课本之外的历史书,让范美忠曾经的信仰开始坍塌,著作等身的知名教授,在他眼里不过如孔乙己般只知训诂,没有独立思想和精神追求。大学毕业后,范美忠写了一篇传颂一时的《评北大历史系诸君子》,把老师们骂了个遍。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