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捐赠搞"捐赠数额排名" 有这必要吗?

日前,某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3.13亿元,成为该校史上最大额度公益捐赠。最近一两年,高校屡屡出现校友“史上最高”“亿元”“10亿元”捐赠,一些高校还热衷于搞“捐赠数额排名”。(4月27日中国科学报)

高校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支持,既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作为学校校友,积极向母校捐赠资金,助推母校建设和发展,不仅仅只是经费支持,往往还带有对母校的感谢与回报之意,更体现了他们对母校所持价值和教育教学效果的认可。因此,校友捐赠人数和总量的状况不仅仅显示其办学经费源头活水充沛,还是其办学质量、水平和声誉高下的反映。

如今,我国正构建爱心、和谐社会,感恩母校、感恩社会已成为高校校友等有识之士的自愿行动。不过,向母校捐赠是爱心的奉献,是慈善之举,应不求索取,不求回报。而作为受助者,不应热衷于搞“捐赠数额排名”,不能因此而给捐赠者增添互相攀比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首先,爱心价值应不以捐赠数量多少来衡量。黄金有价,但爱心无价。爱心没有先后,爱心不分大小,爱心捐赠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记得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在广州越秀区华乐街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现场,一名残疾人蹒跚“走”(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无法直立行走,只好靠双手支撑走路)到捐款箱前,说要捐款。现场工作人员赶紧把捐款箱拿到地上,他将硬币一个一个放进箱子后,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些纸币往箱子里塞,大约有三四十块。两天后,他又把身上的近10元零钱全部投入捐款箱。这位残疾者的两次捐赠,和那些成功人士相比,其捐款数额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却是倾尽所有,其倾尽所有的爱心行为更值得尊重和敬仰。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