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玩泥巴的清华硕士:一个美术老师的匠人之心(2)

“每个技法之间怎么联系,跟陶瓷史、陶瓷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如果有学生问起来,我都能作答。非陶瓷专业的美术老师当然也可以代课,但这种专业问题可能就难以解答。”

不同专业的美术老师之间的“次元壁”,或许才是人航课程蓝图的精髓:学科体系的设计细致到匪夷所思,但这正是激发每一个孩子潜能的基石。

美术这个门类下,陶艺算是小众中的小众。全北京中小学的陶艺课也开得不多,连何强所在的陶瓷系,都是清华美院最小的一个系。他那一届同专业本科生只有10人,硕士研究生仅6人。何强是这6人中唯一一个当老师的,这是他读研时就做出的决定。

这个决定不是空想出来的。

研一的时候,何强经老师和学长牵线去中小学实习,在校园社团里教陶艺课程,体会到了基础教学岗位的新鲜与乐趣,也发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对陶瓷知识的匮乏。

“他们知道‘中国’和‘陶瓷’在英语里是一个说法,也知道中国盛产陶瓷,但不知道什么是陶瓷。”当实习老师的这段时间里,何强越来越能感受到,中小学开设陶艺课的重要性。“陶瓷是个冷门专业,并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因为了解它的人太少了。”

怀揣着这份执念,何强接下了来自人航的橄榄枝。

为人师表

不是所有学霸都能站上三尺讲台。

本科期间,何强开始给备考美院的学生代课。这种实打实的专业知识传授,他没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想到眼前这些高三学子,几个月后可能成为学弟学妹,这份兼职对于他似乎有了更加神圣的意义。

随着系里工作室对外开放,经常有外面的人来参观这个“神秘”专业,每次何强讲解完毕,总有陌生人指着这个书生气十足的少年说:“他好像一个老师啊。”

冷门专业出身的何强对于“冷门”二字总有些耿耿于怀,他打心底里想让更多人加入,哪怕只是了解一些最基本的门道,哪怕对象是一群刚上小学的孩子。

教孩子玩泥巴的清华硕士:一个美术老师的匠人之心

何强课上指导孩子

刚到人航时,何强还要教一年级的立体塑造课。在那之前,他从没有跟这么小的孩子打过交道。一开始有些调皮的小男生坐不住,玩了10分钟就想离开座位。但几节课下来,这种情况就再没出现过——奇形怪状的泥巴对小孩子有着天然吸引力,他们会眼巴巴地等着何老师发材料,拿到手便迅速安静下来,低头专注地摆弄。

教孩子玩泥巴的清华硕士:一个美术老师的匠人之心

课堂上踊跃的孩子们

美术教育,归根结底是生活的教育。诞生于农耕文化的陶艺,与劳动更是息息相关。在何强的课上,“动手”二字贯穿始终,辅以专业工具和泥巴、黏土等真材实料。孩子们在触摸、摆玩的过程中,才会慢慢体验到:

原来家里的花盆是陶的,

故宫屋檐上的瓦片也是陶的,

我吃饭的碗是瓷的,

为什么餐具大多都是瓷的呢?

因为瓷器更适合大批量生产,

清洗也方便……

课上学到什么,学生们回家就观察什么。曾有家长跟何强反馈,孩子每次上完他的课,回去恨不能把家里翻个底朝天。

为了尽可能拓展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并方便老师教学,人航专门给陶艺课配备了豪华的硬件设施——三台极为专业的窑炉。孩子小手捏好的泥巴,都会经过炙烤产生化学变化,创造出崭新的器皿,如果没有人为损坏,它们可以一届届地传承下去。

教孩子玩泥巴的清华硕士:一个美术老师的匠人之心

何强在课上向孩子展示窑炉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