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玩泥巴的清华硕士:一个美术老师的匠人之心

清华园东南角的陶瓷系实验室,大学生何强站在窑口,他已经守了一个白天,还有一会儿,陶瓷就可以出窑。在清华上了7年学,这是何强最开心的时刻。

烧制陶瓷,需要许多道工序,泥料加工、揉捏塑形、着色配釉,高温炙烤,一抔泥土便从原始走向精致,直至变成一件器物。每件作品,何强都视如珍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教孩子玩泥巴的清华硕士:一个美术老师的匠人之心

大学工作室里的何强

毕业三年后,“开窑”依然是让何强最有成就感的瞬间,只不过以前是一个人默默等待,现在身边多了一群孩子,真正的孩子;地点也从清华大学一路向北,来到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以下简称“人航”)。

一拍即合

“我不想培养你的什么兴趣,只想教你怎么考美院。”13岁以前,打小就学画的何强从没想到,初二那年会被老师的一句话改写了人生轨迹,将来要靠“手工”吃饭。

这恐怕才是传说中的人生导师,他看出何强是棵专业的苗子。

高中学业美术两手抓,高三赴北京学画,回来用三个月时间努力补习落下的课程,最终考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切对于何强似乎是水到渠成。而从清华再到人航,是机缘巧合,更是两厢情愿。

张昱比何强早来两年,是人航招入的第一位美术老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她还肩负着另一项任务:对中小学一体化的美术课程进行一次“从0到1”的建构。

2017年9月,人航招收的第一批孩子开学,“美术”对于小豆丁们是个过于宏大的词。张昱只能从一些小的门类入手,比如面塑课,通俗点儿说就是捏泥巴。一年级的孩子学这个,还是以玩乐和体验为主,他们对“塑造”和“造型”显然没有太多概念。

然而,当“捏泥巴”开成一门课,再往后还要学点啥呢?当一个孩子到了三年级,手指灵活度增强,对立体和空间也有了一些认知。

教孩子玩泥巴的清华硕士:一个美术老师的匠人之心

人航学生在陶艺课上

张昱很自然地想到了陶艺。当时美术教研组正在招兵买马,执行校长马静收到了近百份校招简历,一眼就挑出了学陶瓷设计的何强。

据张昱回忆,马校长拿笔在简历上圈了几个红圈,即刻拍板:这个人我们要了。

一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硕士生,来教小学美术,还是美术学科下更加细分的陶艺课,虽说专业对口,难免让人有种“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

外人的这种疑惑,人航校长周建华最懂。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强调:“美术、音乐和体育,是学生一辈子的课程。”这句话不是空谈。既然是一辈子的课程,当然要在垂直细分的前提下,不断深耕,才能从“站上讲台”、“站好讲台”,最终抵达“站稳讲台”的目标。

小学三年级的陶艺课,外行看来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花样,但在专业背景的加持下,何强眼中孩子们的每个揉捏动作,都有技法可循。而技法与文化、原材料的关联,又是陶瓷专业另外的分支了。

教孩子玩泥巴的清华硕士:一个美术老师的匠人之心

何强课上单独指导学生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