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招聘深化“非升即走”,高校教师的春天还是寒冬?(2)

对青年教师是好还是坏?从两方面分析

预聘制的优点

饶毅教授曾发文表示,预聘制的核心是如何招聘、支持和晋升教授系列的教师。

预聘制简单模式是: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助理教授第三至第四年,所在院系形成小组,并咨询校外(包括国际同行)其学术状况,对其发展状态进行评估,告知个人评估建议(优势、弱势,注意点),供其参考,以便给其合适的指导、促进其职业发展、分辨其潜在问题,并向学校提交评估报告备案。

随后,经过考核,获得通过者,得到长聘(tenured),可以提高待遇继续在学校工作。未获得长聘副教授者,可以申请缓期一年离开学校。申请正教授是一般的常规,但在获得长聘副教授后,正教授不是“非升即走”,只有助理教授成为副教授的长聘的评审是“非升即走”。

对于年轻人来说,预聘制度,是为了避免有少数老教授、大教授学术卓越、人格出众,但比较任人唯亲,让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没有得到最佳发展可能。

预聘制后,年轻人靠竞争得到自己的职位、谈判自己的条件,立即成为独立的学者、科学家。获得高于非预聘制人员的收入待遇和研究条件。而且也不用担心与老教授、大教授的关系,只需要堂堂正正的正常关系。校内正常交流应该有,但在校内攀高枝无助于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

预聘制的缺点

当然了,上文也说过,虽然预聘制本身是利好年轻人的,但很多高校却将制度运行的不伦不类,甚至让人产生了单纯割年轻科研人韭菜的感觉。

近几年,有不少社会新闻都直指教师职称晋升无望后,就做出极端选择。

985高校招聘深化“非升即走”,高校教师的春天还是寒冬?

台湾一教师因晋升无望在实验室自杀

当了解高校非升即走的残酷后,很多网友对这种选择,产生了共情。

先来看看目前高校引进青年人才有多疯狂?

根据某985大学自己的公众号写的宣传文,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在国内高校的“抢才大战”中,学校自2015年启动的“人才强校”战略是做得最实、成效最显的代表高校之一,已累计引进各类人才8000多人,其中“百人计划”人才超过65%以上是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

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在6年时间内引进了8000多青年人才。

985高校招聘深化“非升即走”,高校教师的春天还是寒冬?

当时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这相当于每年都有1300多人入职学校。

据悉,这些入职的青年人才,给的岗位是专职科研人员,按照学校的说法,只要在允诺的期间内,这些人才达到特定指标就可以转正为带编人员。甚至可以直升副教授。

是不是感觉这套路有点熟悉?再用通俗点的话来讲,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3+3”聘期制。

所谓「3+3」聘期制,即给招聘的年轻教师一个考核期,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高校的考核任务(一般三年为一个考核期,故叫3+3)。如果达标,则可进入大学的教师编制,如果没有达标,就要面临没有薪水的失业状态。通常越是名校,考核的指标就越高。

但是这种考核的淘汰率却惊人的高,达到了90%以上!大多数没有达到指标的博士,那就是3+3被用完之后,直接被学校抛弃。此时的他们因为年龄问题,已经缺少去竞争别的高校好教职的机会。可以说是努力了一场,什么都没留下。

985高校招聘深化“非升即走”,高校教师的春天还是寒冬?

截图自知乎用户分享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