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也填不平的鸿沟: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最近几年,小镇做题家一直是舆论的热点,甚至恶化成了打在一类人身上的标签,每当有考研、考公、编制相关的新闻,总会有人提及小镇做题家。

这个词最初来源于豆瓣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实际是名校大学生对自己大学经历反思和自嘲的产物。从县城或者乡村考上名校的大学生,在这里分享进入大城市和名校后受到的冲击和触动。家境、社交能力、英语口语,甚至是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城市同学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动摇了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自嘲自己只是做题家。

即使已经大学毕业,面对相比城市同学更普通的出路,这些自嘲“小镇做题家”的人也会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带着遗憾和无奈讨论大学时期家境和眼界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反思自己的内向和不善社交。名校的经历带给他们的不只是光环和阶层跨越的机会,也是落差下自我认知的艰难重塑。

在小镇做题家这个称谓出现之前,已经有学者关注到弱势阶层学生在名校中适应的困难,以及毕业后和优势阶层学生出路的差距。

早在大概10年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谢爱磊就关注到了这些现象。从2013年起,他对4所985高校的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持续的追踪调查,调查包括了问卷和访谈,贯穿了这些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甚至持续到了他们毕业之后。

从他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不同出身背景名校生毕业出路实实在在的差距。谢爱磊对《知识分子》介绍。按照他的调查数据,同样985高校的毕业生,农村出身的学生第一份工作起薪、就业地点、工作稳定程度、升学比例上都和城市学生有着差距。

接受调查并实现就业的城市学生当中,有25%会在直辖市就业,相比之下农村的只有9%。更多的农村学生去了村、镇、县城就业,占到农村学生比例的17%,而城市学生只有7%离开城市去了县城或者乡村工作。

1234...全文 11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