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力量的较量与集中化
在机构层面,中美两国的主导力量体现出不同的结构性特点。
中国科学院(CAS)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科研机构,在《关键技术追踪》中表现最为出色,在64项技术中的31项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相比2003年至2007年仅领先6项,增幅巨大。中科院在能源环境技术、先进材料以及量子、国防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表现卓越。中科院在中国的“举国体制”科技战略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并积极将其科研成果商业化,参与创建了联想、寒武纪等公司。
相比之下,美国的高影响力研究力量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科技巨头。在2019年至2023年的研究中,谷歌、IBM、微软和Meta等美国科技公司在AI、量子和计算技术领域占据领先或强势地位。例如,IBM在量子计算中排名第一,谷歌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排名第一。有趣的是,在2003年至2007年,全球私人研究机构的参与更为多元化,包括来自荷兰的飞利浦、韩国的三星和日本的NTT等公司。此外,美国政府机构和国家实验室,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航天和卫星技术方面也表现突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公司在全球高影响力研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相对较小,尽管中国在国家层面表现强劲。
例如,在先进飞机引擎这一技术领域,中国在2023年发布了全球约70%的高影响力研究,但表现最佳的公司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成立于2016年),其近期表现排名第22位。同样,在先进射频通信领域,中国在2023年负责全球约30%的高影响力研究,作为表现最佳的中国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近期表现仅排名第58位,而在2003年至2007年的表现排名中则完全缺席。
虽然对于所有国家而言,科技追踪器中的大多数排名都由专注于研究的机构主导,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公司并未位居更高位置,与许多排名靠前的美国同行相比仍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