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肩负着强健学生体魄、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使命。在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一批优秀体育教育工作者立足实践、勇于创新,从课程构建、机制革新、趣味教学、教研赋能到专业融合等维度,探索出极具借鉴意义的育人路径,不仅为一线体育教学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范式,更彰显了“以体树人”的教育智慧,为打造高质量体育教育生态注入强劲动力。
1
杨振德
打造“全域育人”的校园体育生态
在任职陕西沣西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期间,杨振德以“让每个孩子站在运动场中央”为目标,构建“12310”体育课程体系,创新“共享体育角”“快乐课间七部曲”等特色载体,推动体教融合与家校协同,3年实现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双下降,牵头组建省级体育教育工作委员会。
1.优化课程体系,夯实育人根基
以“以体树人”为核心,构建“课堂+课外+校外”三级课程梯度,设计普及性、竞技性、专业性分层教学内容,适配不同学生体育学习需求,让体育课程成为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
2.盘活校园资源,营造全员氛围
推动体育设施全域开放,创新“共享体育角”等便捷运动场景,设计覆盖师生、家长及后勤人员的全员体育活动,打破“体育仅属学生”的认知局限,构建“人人参与、时时可动”的校园体育氛围。
3.深化协同联动,拓展育人维度
推动体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体育+数学”“体育+语文”等跨学科教学模式;强化家校社协同,通过亲子赛事、社区体育活动等,构建多方参与的体育育人共同体,延伸体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2
王俊莉
以创新机制激活体育育人效能
在担任兰州七里河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期间,王俊莉推行“走班制体育教学”与“抢课式社团”,开设20余个特色体育社团,创新“七色花”评价体系,推动“高小联动、家校共育”,捐出个人奖金助力体育教育发展,培养出多名国字号体育新星。
1.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活力
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局限,推行“走班制+兴趣社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兴趣与特长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内生动力。
2.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成长导向
构建多维度、可视化的体育评价体系,从技能提升、品格塑造、团队协作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用具象化的荣誉激励,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实现全面成长。
3.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育人网络
主动联动高校、体育俱乐部、非遗传承人等校外资源,搭建“高小联动、俱校共建”合作平台;发起家校体育共建计划,推动体育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形成“校内+校外”“学校+家庭”协同发力的育人格局。
3
罗英
以趣味化实践推动体育教育普及
南昌附小高新校区执行校长罗英,34年坚持每日10公里晨跑,将马拉松精神融入校园,创新“AI运动吧”“体育游园闯关”等趣味载体,用废旧物品自制体育器材,带校排球队多次斩获市级冠军,让体育成为“玩出来”的快乐教育。
1.践行趣味教学,降低参与门槛
以“让体育变有趣”为核心,将游戏化思维融入课堂设计,通过“闯关竞赛”“趣味对抗”等形式,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为生动的互动活动,消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畏难情绪。
2.盘活闲置资源,破解硬件难题
立足校园实际,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安全、实用的体育器材,探索“低成本、高适配”的体育教学硬件解决方案,为资源有限的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3.发挥榜样力量,传递体育精神
将个人运动特长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带头参与运动、分享运动感悟、与学生组队竞技等方式,用自身行动传递“坚持、拼搏、协作”的体育精神,增强体育教育的感染力与引领性。
4
顾静
以教研赋能区域体育教育提质增效
从武汉三中体育教师转型市教科院教研员,34年来,顾静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搭建“智体心学伴”数字化平台,打造教师成长工作室,推动武汉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34%升至50.6%,为区域体育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聚焦教学实效,深化教研改革
建立“政策调研-课堂观察-问题解决”的教研闭环机制,以“课时充足、师资配齐、教学高效、体质提升”为核心评价标准,推动教研工作从“理论研讨”向“实践落地”转变。
2.搭建成长平台,强化师资建设
组建体育教师成长工作室、名师领航团队,推行“定制化培养”模式,通过公开课、专题培训、跨校交流等形式,精准解决不同层级教师的成长难题,打造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3.拥抱数字变革,赋能教育创新
推动数字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集教学、教研、家校协同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以技术创新助力体育教育提质增效。
5
牛雪松
以专业融合赋能体育高质量发展
深耕体育教育34年,既是服务徐梦桃等奥运冠军的“康复圣手”,创新“体能+康复+诊断”一体化训练康复模式;也是校园教学领路人,构建“课堂实训—课外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推动体能康复知识普及与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
1.强化专业融合,拓宽服务边界
推动体育与医学康复、诊断领域深度融合,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构建“预防-训练-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既满足专业运动员个性化需求,也为普通学生及群众提供科学运动指导,提升体育教育服务的覆盖面与精准度。
2.构建闭环教学,培育复合人才
以“课堂传授理论、实践检验成效、服务反哺教学”为核心,打造一体化教学模式,聚焦“体能+康复+诊断”多技能培养,助力学生成长为适应多元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夯实体育教育人才支撑基础。
3.推动资源下沉,践行普惠理念
将专业领域积累的体能康复经验转化为全民健身适用的知识与方法,通过社区服务、公益讲座等形式,推动优质体育教育资源下沉,助力实现“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惠民的目标。
从校园体育生态的构建到育人机制的创新,从趣味教学的探索到教研能力的赋能,再到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五位优秀体育教师以差异化的实践路径,共同诠释了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多元可能。他们的经验不仅是“以体树人”理念的生动实践,更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行动指南。
未来,期待更多体育教育者立足岗位、开拓创新,以专业与热忱推动体育教育迈上新台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体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