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老师把知识点嚼碎了喂,作业、考试安排得明明白白;大学课堂上,老师讲完课就走人,预习复习靠自觉,选课、考证、实习全得自己拿主意。这才是新生最该“衔接”的能力。
可现在的衔接班,反而在强化“被安排”的惯性。
有高校数学学院副院长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依赖外界,明明能自己查资料解决的问题,非要等老师给标准答案。反倒是那些转专业的学生,因为是自己选的路,往往学得更主动、成绩更好。“如果是被逼着上衔接班,就算暂时领先,后劲也会不足。”他担忧的是,这些培训班把 “独立” 的时间点越推越后,本该在大学学会自己走路的孩子,还在等着别人扶着走。
其实,高考后的暑假,更该让孩子喘口气。去打份工体验赚钱的不易,去旅行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哪怕在家躺着想想“我到底喜欢什么”,都比塞满衔接课更有意义。
如果说中学是在标准化答案里冲刺,那么大学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前,自己学会做出选择,这才是比“抢跑一步”更重要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