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才过四分之一吗?感觉我都快熬不住了......”
家长群里,一条吐槽被一连串“+1”刷屏。
一位妈妈说,她最近和11岁儿子相处得好累:
你说一句,他顶三句。刚教育完,“在家要好好完成作业”。他下一句话就问你,“妈,我可以玩1小时游戏吗?”我让他,“不自觉就回老家去”,他说,“好滴,拜拜”......哎,感觉我的小孩不爱我,我也不想爱他了。我是不是一个特别计较的妈妈?
短短几行字,尽显这位妈妈的疲惫和无奈。
相信很多父母,也都曾在某个瞬间,回想起那个曾经听话、贴心的小人儿。
然后,心头涌起一丝丝怀疑:
眼前这个动不动就怼我、吼我、疏远我的少年,真的还爱我吗?
其实啊,孩子的爱,从未消失。
它只是随着年龄增长,藏进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里;
有时,甚至还披了上“不懂事”“惹你烦”的外衣。
学会识别这些更深层、更隐晦的爱,能让我们疲惫的心,重新充电;
也能让我们看见、更懂孩子,和他们的心,离得更近。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下面这6种表现,别怀疑——
他/她正用自己的方式,一遍遍说着:
“妈妈/爸爸,我真的很爱很爱你!”
自从学校开设美育课,我儿子就化身“献宝狂魔”。
每次回家,他都会从书包里,扯出纸青蛙、泥人、涂鸦画作......
一股脑儿塞到我手里。
起初,我珍而重之:认真夸赞,小心收藏。
可时间一长,这些“礼物”实在太多、太频繁、太“随意”,我就不免有些懈怠。
有次,他兴冲冲地递给我一个“太乙真人坐骑飞机”(恕我眼拙,看来看去也太抽象了——就一纸圈加俩耳朵)。
当时,我敷衍谢过,顺手就放在了一边。
谁想,一周后,我儿子激动地要给我演示:
妈,你快拿出来,我教你飞。
等我好不容易在厨房台面上找到,纸飞机已被水汽浸得软塌塌......
儿子瞬间泪崩(小学生了都),委屈地大喊:
你知道我做了多久,有多用心吗?!
那一刻,我羞愧与感动交织:
原来,这些在我眼里不起眼的“小破烂”,在他心里,真是郑重其事的“礼物”,是他倾注心意的“宝贝”。
他频繁地“送”,不是懒得保管,而是迫不及待地想把他最珍视的“世界”,分享给我。
其实,孩子心中自有一本账,他的“至宝”从不轻易示人。
那些稚嫩的笔触、粗糙的折痕、琐碎的讲述,都是他表达爱的最高仪式。
他交付的不只是物件、信息,而是他“珍宝匣”的钥匙。
你接住了,用心对待了,你就能走进他的“世界”。
你有没有过这种抓狂时刻:
正为工作焦头烂额呢,他偏要爬到你膝上挡住电脑屏幕;
你刚费劲弄干净地板,“啪”,他又把牛奶洒了一地;
你反复叮嘱,早点去写作业,早点睡觉,他偏拖到你发火;
你正怒火升腾,他非蹭过来拽你衣角,找你说话......
你很气恼,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看事,怎么这么不知道心疼人?
其实事实刚好相反。
孩子每一次都能“精准踩雷”,恰恰证明他特别关注你,在乎你!
观察动物界,我们会发现:
母兽有时会轻咬小兽,来确认宝宝生命力;
幼兽也会不停“折腾”妈妈,来验证妈妈的存在和护佑。
孩子也一样。
他们有着敏感的雷达——
你的烦躁、焦虑、反常,他都能精准捕捉到,并因此感到不安。
这些看似“招惹”的行为,是他故意制造的动静;
他总想要“做点什么”,来确认自己的安全基地是否依然牢固:
妈妈,你还好吗?你还爱我吗?你怎么看起来跟之前不一样呢?
这不是故意挑战你的底线,而是用最笨拙的方式在诉说“依恋”。
文章开头的妈妈,还表达了一个困惑:
她儿子平时在外彬彬有礼,学习成绩也不错,参加各种活动也挺积极;
只放假宅家,才这么任性、放纵、各种“不对付”。
她觉得,这种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的行为表现,是不是有问题?
这个话题,也引来群里很多家长共鸣。
大家也觉得,这种孩子就是“窝里横”,要好好教育,不然很可能“表里不一,欺软怕硬”。
但事实,可能不像想的那么严重: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真假自我”理论,可以很好解释这一现象。
他说,孩子对外会展示“假性自我”以适应社会,满足他人期待;
唯有在绝对安全的关系中,“真实自我”才敢降落。
这时的任性、脆弱、脾气大,甚至无理取闹,是因为他们相信:
无论我怎样,你都会接住我,不会抛弃我。
这反而是孩子情感健康、拥有安全依恋关系的体现。
——你让他感到可以安心做自己。
你有没有在某一天惊觉:
孩子思考时皱眉的弧度,居然跟自己如出一辙;
你常说的,“哎呀妈呀”,也成了他的口头禅;
甚至,你拿筷子的姿势、生气的语气,他也模仿得分毫不差……
孩子是天生的镜像神经元持有者,模仿是他们最原始、最深刻的联结方式。
他模仿谁,心就朝向谁。
这些不经意的“复制、粘贴”,是爱最本能、最动人的证据。
他在发自内心地亲近你/认同你/重视你/崇拜你;
他正在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当然,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多留意自己的言行。
努力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模板”。
朋友圈看到一件暖心小事:
一个朋友带儿子去商场玩。
喝咖啡时,她随口抱怨了句:“今天这杯咋这么苦”。
结果第二次,儿子再去帮她取咖啡时,居然专门问店员要了个糖包。
她说,她虽然不需要加糖,但收到糖包那一刻,还是感觉心里甜滋滋。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体验——
你以为孩子心不在焉,根本没听你说什么。
但很久之后的一天,他会突然提起你的喜好、说过的话,或者你都忘了的小事。
心理学中有个“选择性注意”效应,说的是:
人会优先关注,并记住所爱之人的信息。
孩子可能记不住复杂的作业要求,记不住你批评他的长篇大论,但他却能记住有关你的点滴细节。
这恰恰证明,他心里装着你,总默默关注你;
你在他的世界里,占据着优先且重要的位置!
一位网友说,她女儿的一个举动,曾让她瞬间泪目。
那天,婆婆逗女儿玩:
让妈妈再给你生个弟弟吧?有了弟弟,你就跟我睡......
她听着有些不妥,正想出言制止。
没想到女儿立马转身,张开双臂“护住”她,声音稚嫩却坚定地说:
“不要!妈妈很累!”
她说,那一刻,她突然感受到,原来孩子的爱这么有力量——
她原以为女儿担心的会是“爱被分走”,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人儿,第一反应是心疼、保护妈妈。
有时候,孩子经常在家跟我们顶嘴、惹我们生气,让我们觉得他“没良心”。
但请记住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没有孩子不维护自己的父母!
他自己“欺负”你可以(在他安全感范围内撒娇、耍赖、发脾气)。
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绝不允许别人说你半句,更不愿让你受半点委屈。
这是他们小小身躯里爆发的,源自血脉亲情的本能保护欲;
也是孩子对父母之爱,最原始、最直接、最有力的回馈。
育儿路上,最大的遗憾是:
我们总把孩子爱我们的“情话”,当成麻烦、叛逆的“噪音”。
它藏在分享给你的“小破烂”里;躲在总能“惹你烦”的试探中;显现在“窝里横”的任性下;也刻在模仿你的细节里;还爆发在关注你、保护你的瞬间......
这些表达,虽不够起眼,总掺杂着惹人恼的“火星子”。
但却是那个曾经的小人,如今磕磕绊绊成长着的少年,用自己最本真的方式,在一遍遍地说着:
“妈妈/爸爸,我真的很爱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