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时报》刊文:为何中国高等教育模式获得成功(2)

尽管产生过许多有趣的想法,但印度通过《国家教育政策(2020)》制定的下一项重要教育行动一直在争论的泥潭里举步维艰,包括“强制推行印地语”和“中央干预”等问题引发的争论。有关结果也一目了然。在2024年“自然指数”中,尽管加尔各答市为险胜班加罗尔成为印度头号研究中心而兴高采烈,但二者在全球“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仅分别排名第84位和第85位。相比之下,北京在该排行榜中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上海、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和南京。5个中国城市进入该指数的前10名,而美国仅有4个城市跻身该行列。

面对中国集中力量发展高等教育的策略,印度能否以同样方式展开竞争?为取得成功,印度应该考虑两点:第一,印度不应该试图将个别大学转变为学术和研究的孤岛,而应该寻求将有关城市变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和气候技术等学科的中心。第二,印度城市拥有良好学术机构,可以首先利用此类机构在某领域脱颖而出,进而在未来关键领域培养人才,然后使它们成为提供创新、商业化和咨询等全方位视角的人才中心。

建议重新审视印度的政策并在中央和邦一级加倍努力,以此快速改善印度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尽管印度应该继续专注于打造本土机构,但毋庸置疑的是,引入外国高校竞争以及接触国际认可的学术资源,将为印度学者提供巨大的机会和动力。

尽管改善中小学教育对解决当今问题不可或缺,但高等教育能够成为印度在本世纪走向主导地位的门户。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就很难缩小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