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一次以家长监督员的身份监考初一期末考试。那一个多小时里,就经历了这样一场心灵的触动。
我所监考的科目是历史。当我拿到试卷,仔细浏览上面的题目时,发现这次考试的题目难度并不大,但题型却颇具新意。它不再是那种传统的、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类型,而是要求孩子们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题目中融入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分析、对比以及对历史现象的解读,需要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去判断。这让我意识到,如今的教育正在朝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
他们有的神情专注,认真地书写着答案;有的则眉头紧锁,为某一难题而苦恼。而在这众多的孩子中,最惊诧的是坐在我身旁的一个女孩。
别的孩子都在奋笔疾书,而她连选择题都不愿动笔,而是在试卷的空白处画画。小姑娘随手画的画确实不错。那灵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仿佛赋予了纸上的图案以生命。
眼瞅着还有半小时就要交卷了,可小姑娘却依旧没有动笔的打算,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我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忍不住试着跟她交流。我轻声说道:“小姑娘,你画的画真的很棒!”听到我的夸赞,小姑娘的脸上立刻浮现出会心的微笑,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纯真而灿烂。
我趁机劝她:“现在还有时间,要不开始做题吧,说不定你能答得很好呢。”没想到,她真的听从了我的劝告,放下手中的画笔,开始专注地做题。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她全神贯注地盯着试卷,脸上还不时洋溢着笑容,仿佛在做题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乐趣。
考试结束,我和小女孩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在学习上从未得到过肯定。虽然她也曾默默地努力过,然而却收获甚微,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
在老师和家长的长期打击下,她的内心渐渐蒙上了一层阴影。她觉得,与其在学习上不断地遭受挫折,被别人说成是傻孩子,还不如选择逃避,让自己成为大家口中的懒孩子。
此时,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我不禁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存在一些问题?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我们总是以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优劣。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分数,却忽略了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只关注了孩子在学习上的不足,却没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忘记了,不是每个孩子只要努力就能考高分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就像这个画画很棒的小姑娘,她或许在历史学习上存在困难,但在艺术创作方面却有着非凡的才华。
在孩子不擅长的领域不断地打击他们,就如同在他们前行的道路上设置了一道道障碍,会让孩子丧失最基本的自信心。一旦自信心被摧毁,他们就会逐渐变得迷茫颓废,对学习毫无兴趣。他们会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从而选择放弃。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不仅仅以分数来评判他们。我们要多多发现孩子的优势,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给予正面评价。就像这个小姑娘,当我夸赞她的画很棒时,她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并且愿意尝试去做题。这说明,孩子是渴望被认可的,他们需要我们的鼓励和支持。
我们可以在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时,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真诚的赞美;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方式,逐步找回孩子失去的自信心,激发孩子自身的内驱力,不管孩子成绩怎样,至少我们能收获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