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孩子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孩子感恩

看到潮新闻的一篇报道。

14岁的小鹏,妈妈是重点中学老师,爸爸是国企职员,家里一直秉承着“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

小学阶段,小鹏的成绩年级段名列前茅。

然而这份优秀背后,却是四年级就开始超前学习、周末上辅导班、旅游途中刷题,辅导班路上吃晚饭的高压日常。

小鹏不止一次向父母倾诉,自己压力太大了,并没有引起父母重视。

进入初中后,课业难度加大,经历几次月考失利后,小鹏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失眠等症状,被确诊为抑郁症。

即便生病,他也被要求不能停下。

住院期间,父母仍紧盯他学习,在病房看线上学习资料补课,隔三岔五催促:要是感觉好点了就尽快回学校。

小鹏被压得喘不过气,他哭着告诉医生:我一直在等爸妈向我道歉,他们却觉得我应该感恩。

当医生将这句话转述给小鹏的父母时,他们才意识到,无数个“为了孩子好”的规划,早已让亲子隔阂越来越深。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中国家庭文化中,父母往往期待子女的绝对服从和感恩,却很少能看到自己行为对子女造成的伤害,更少有道歉的意识。”

父母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不给孩子任何选择的余地。

这种控制欲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最终崩溃。

在一档纪录片里,14岁女孩连吃三瓶抗抑郁药物被送进了ICU。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孩子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孩子感恩

女孩原本性格活泼开朗,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可父母并不满足于此,孩子语数英都有补习班,还有艺术课程舞蹈课,经常是一门课赶着另一门课上,根本没有休息时间。

不堪重负的女孩被确诊为抑郁症,并没有接受正规、专业的治疗,就又回到了学校。

再到后来,女孩抑郁症越来越严重,寻短见吞下了大量的抗抑郁药物。

经过医生一天的抢救,女孩终于转危为安,苏醒了过来。

妈妈进到病房,见到女儿居然拿出一本书,让孩子没事就看看书。

医生也很无语,明确告诉母亲,你所谓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母亲听后,满脸不可置信。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

可多少父母把爱炼成了钢尺,在丈量孩子人生时,却忘了钢尺也会生锈划伤手掌。

父母以爱的名义,严丝合缝地要求着孩子、控制着孩子,捆绑孩子的人生。

对孩子而言,这不是爱,而是一场灾难。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情感债”:父母觉得付出该换回感恩,孩子却觉得创伤需要道歉。

以爱之名的控制,只会让孩子感到无比压抑。

这种情感绑架,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紧紧地束缚着孩子,让他们无法自由呼吸。

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室里,13岁的女孩林小雨声泪俱下地告诉心理医生:我觉得自己像个提线木偶。

她的每一天都被精确规划:6点起床背单词,放学后连上三节补习班,周末雷打不动的钢琴课和奥数培训。

当她试图反抗时,妈妈红着眼眶说:我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

父母们用“为你好”作为终极武器,让小雨在愧疚中放弃反抗。

可她内心的伤痕却越来越深,最终父母的爱压垮了她,不堪重负的她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代际沟通洞察报告》指出,父母的爱本应温暖,但错误的表达方式却可能让孩子感到压抑、窒息,甚至产生怨恨。

父母爱得越多,越容易吞噬孩子。

到头来,父母们还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为了孩子倾尽所有,而他对我没有感激,只有怨恨?

在湖南卫视的《少年说》节目中,一名初中女生在节目里哭诉,自己热爱写作,已经写了好几本小说,累计近30万字。

女生的文科成绩一直不错。相比之下,理科成绩就差强人意,尤其是数学。

在父亲看来,女生就是因为写小说耗费了太多精力,才导致数学成绩不好。

于是,一怒之下,他将女儿一字一句写的小说全部撕毁,并将所有课外书都封存了起来。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孩子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孩子感恩

看到这里,我总是有一种深深的窒息感。

有些爱,不是鲜花,而是利刃。

《为何家会伤人》中写道: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

当爱成为一种控制的时候,这种控制会让爱失去它原本的味道,成为绑架。

有一种失败的家庭教育,叫掌控孩子的一切。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中分享。

一位云南的同行,特别兴奋地给她打电话,说自己的儿子高考考了六百多分,想请教她“儿子学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好”。

李玫瑾很冷静地回复说:这我可不能给你建议,首先你得问孩子喜欢什么。

接触大量喜欢这样提问的家长,李玫瑾教授只有一个看法:父母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

不管是高考填志愿,还是其他关乎孩子一生走向的选择,都有没有比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更重要的了。

湖北武汉的曾国豪,是父母、教练都寄予厚望的乒乓球种子选手。

打了十年比赛,曾国豪不负所望,获奖无数,还拿到了重点大学的特招名额。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孩子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孩子感恩

按照爸爸的设想,国豪就该继续往上走,进国家队当“国手”。

然而国豪更喜欢电竞,决定放弃一切去追求电竞梦想。

多年苦心经营的心血,说没就没,国豪的决定彻底激怒了爸爸,俩人一见面就掐。

爸爸直言没了活下去的动力,无奈之下只好接受心理医生的辅导。

经过漫长的辅导期,爸爸慢慢认识到:铺再多的路,再精心地安排,都主宰不了孩子的人生。

于是,他清空家里所有的乒乓球拍和奖杯奖状,断了心里不切实际的念想,彻彻底底从孩子的人生退场。

甚至不远千里去现场看儿子比赛,好让儿子知道:爸爸放手了,你好好追梦吧。

有了这份支持和理解,那一场比赛,国豪打出了整个赛季最好的成绩,为战队赢下了荣誉。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孩子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孩子感恩

如今的曾国豪,已经成为了一位专业的电竞选手,年薪近百万。

《少有人走的路》有句话说:

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放手,不代表不爱孩子了,而是换一种更好的方式,继续守望孩子,关爱孩子。

对于孩子,第一位的永远是尊重,第二位的是在孩子求助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一把。

其余的,都需要放手,顺其自然。

唯有这样,他才能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到底。

《追风筝的人》里写道:孩子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孩子与你再亲密,也终归是独立的个体。

不要再“以爱之名”操控孩子的人生,更不要打着“为你好”的名号,给孩子带来数不尽的痛苦。

别让爱成为枷锁,当我们学会蹲下来看见孩子的伤痕,家才会从战场变回港湾。

毕竟,我们养育的不是行走的简历,而是会哭会笑会受伤的,活生生的人。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