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课制”,其具体的操作方式为上课教师在课间(通常提前十分钟)便站立于教室门口,静静地等候学生陆续进入教室。
长久以来,教师们一直秉持着一种自我为尊的传统观念,总是要等到学生们全都坐好,上课铃声响起之后,才不紧不慢地走进教室。随后,全体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这才开启一堂课的教学。
“候课制”,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他们能够拥有更为充分的准备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看到老师早早地在教室门口守候,便能迅速清楚即将要上的是什么课,从而提前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调整好学习状态。
课间时段,学生们出出入入,十分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在这个期间,有老师在一旁密切盯着,那么学生的自觉性就会显著加强,从而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
候课制真的如此好吗?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
“如果上完一节课,加上提前10分钟候课,下节课又要上课,那么这个老师就真的不需要、也没有时间去上卫生间啦?!”
“这个候课制就是典型的拍脑袋制度,现在学校里的年轻老师大多数一周有15到16节课,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三节到四节课,每周还有一个下午是教研活动。如果真正执行这个候课制,这些老师不要说下课去回个电话,就连喝水和方便的时间都没有了。”
“必须提前10分钟站门口!迟1分钟扣40块,迟5分钟扣八十!不过,是不是先把一天2节课用制度规定死!不然假设一上午上两个班4节课,课间十分钟,那老师还得先学会传送术,不然必定做不到!”
候课制这种模式实在是太过时且不合理了,相较之下,候家制或许才是更为人性化和有效的方式。候家制主张老师一大早就在学生家门口等候,全程护送,如此一来,便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在上课途中的安全,杜绝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
大家知道提前10分钟候课究竟意味着什么吗?要清楚,老师连上4节课是屡见不鲜的情况,而课间间隔通常也就仅仅10分钟而已。这就意味着,老师上完一节课后,根本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必须马不停蹄地快速跑到下一个班门口候着!连续三四个小时不喝一口水、不坐一分钟,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就拿人的生理需求来说,长时间的站立和高强度的工作,对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消耗。设想一下,如果让您来尝试这样的工作模式,您能承受得住吗?老师又不是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怎么能如此高强度地运转?
如今的教育令人忧心忡忡。上节课的老师前脚刚离开教室,下节课的老师后脚就已经站在门口,那眼神仿佛饿虎盯着猎物一般,虎视眈眈地瞅着。课间这短短十分钟,本应是孩子们尽情放松身心、自由活动的宝贵时光。
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或者走到窗边眺望远方,让眼睛和大脑都得到片刻的休憩。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娃们完全“活”在老师“监视”之下,毫无自由可言。
老师这种“监视”,让孩子们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比如,有些孩子想在课间和同学讨论一下课堂上没弄明白的问题,却因为老师的注视而不敢开口;还有些孩子本想在课间去操场跑一圈,活动活动筋骨,却只能无奈地坐在座位上。这样紧张压抑的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积极性都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那些成功的教育案例,无一不是在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像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达自由,从而培养出众多贤能之士。而西方的苏格拉底,通过启发式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而如今这种候课制,无疑是与良好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它不仅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更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只要稍微深入想想,都觉得恐怖至极!这教育模式若长期持续下去,孩子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最终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