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想抓成绩,就不能只抓成绩

成绩是每个老师最关心的教学成果,也通常被很多领导、校长和家长当作评价老师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尤其是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校长都会拿学生的成绩说事。表面上评论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实际上是在评论教师的教学成果。

其实,成绩并不是直接由老师“抓”出来的,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唯成绩”中解放出来。教育质量不等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只是教育质量中的一个维度而已。

教师如果只盯着学生的成绩,只强调学生的分数,那么迟早会陷入“只抓成绩”的泥潭。而且,他们的格局会越来越小、眼界会越来越窄、境界越来越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却仍然乐此不疲。然后,结果却并不尽人意。

李凌艳在《学校诊断》一书中写道:“基于学校发展的学校诊断对学生发展的考察应是宽视角、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不能仅停留于学生成绩上,应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关键层面。”可见,教师若想抓成绩,就不能只抓成绩。只抓成绩,最后可能连成绩都会没有。关于这一点,唐江澎就曾说过:“如果无边地追求分数、追求成绩,把其他方面都忽略掉,最后其实也不能够得到我们所想要的分数。”不能只抓成绩,并不说不抓成绩,而是要有“围魏救赵”之策。

众所周知,考试是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诊断、改进。如果说,中考是终结性考试,那么每一次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就应该算是过程性评价。而通过一次次的“过程性评价”,就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效,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工作状态、教学水平乃至班级、年级、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如果学生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作为教师不妨从多方面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有没有把在校的工作时间用足、用好、用到位,在办公室办公的时间有多少,有没有做到认真、精准备课,有没有主动辅导学生,等等。又如,反观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合适所任教的学生,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反观自己的课堂,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反观自己的作业,是否过多,是否应该进一步优化。再如,对于“后进生”持什么样的态度,是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还是及时干预、耐心辅导;有没有总是埋怨学生、抱怨学生,但唯独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关系”二字,成绩的背后实际上蕴藏着师生关系的质量。云南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在其《好的关系,好的教育》一书中写道:“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是家长,不是老师,也不是他自己……而是,关系!”布卢姆也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而那些带着兴趣和热情进入学习任务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习更容易、速度更快、达到的成绩水平更高。

从很多学生的成绩可以看出(当然不包括有智力障碍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凡是取得的学科分数低于40分左右的学生,往往师生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要么被老师“轻视”“忽视”甚至是“无视”,要么经常遭到老师的打击。这也造成了他们自动“关闭”该学科的学习信号,以非常随意或抵抗的态度对待课堂和考试。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尤其是“后进生”的成绩,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建立良好的关系。

河北大学崔佳教授认为,师生关系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接纳学生?如何欣赏学生?如何关爱学生?如何与学生相处?我想,如果每一个老师能在这几方面做到位,要想学生成绩不好都困难。

接纳学生,这是一切师生相处之道的基础性要求,也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接纳学生,就是接纳这个人,这个成长中的人,这个可能会犯错、可能会失败的人。而且,这种接纳是无条件的接纳,也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接纳,不以成绩论、不以表现论,是一视同仁的接纳,是无差别的接纳。

欣赏学生,就是要给与学生及时而必要的赞赏。不习惯于赞赏学生、不善于赞赏学生的教师,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好感”的。作为每天与学生打交道、接触的老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还要具备一张“蜜嘴”,称赞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

关爱学生,并不是“以爱之名”对学生施以“道德绑架”,是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只有关注学生,才会看见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会认识学生;只有服务学生,才会影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当然,关爱有度,关爱不等于牺牲、不等于溺爱、不等于偏爱。

陪伴学生,不仅需要时间上、身体上的陪伴,更需要精神上、心灵上的陪伴。“陪”是陪伴的前提,“伴”是陪伴的关键,只有“陪”却没有与学生形成“伴”的关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陪伴。

说到底,成绩只是一个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发现事实,并找到本质,如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正如何艳玲教授在《源思维》一书中所写,“在探究到事物本质之前,拿出再多措施都可能是无用功,甚至导致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