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考公遇冷,北京选调名额砍一半,广东连哈佛剑桥毕业都不收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用来形容留学生就业状况的变化,再贴切不过。就在去年,留学生回国考公还备受争抢,那场面可谓是热火朝天。然而,今年的形势却发生了惊天逆转。

留学生考公遇冷,北京选调名额砍一半,广东连哈佛剑桥毕业都不收

北京直接将选调名额砍掉一半,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让众多留学生的梦想破碎。广东更是毫不留情,哈佛剑桥毕业的高材生连报名表都不收!如今,国内就业市场只认国内的985院校,哪怕你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也难以入其法眼。

如今,海归圈里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国外野鸡大学三件套——咖啡馆写论文、PPT网上买、校友群P合影。”某单位领导更是毫不客气地调侃:“现在收的简历,十个留学生九个学历造假,最后那一个还是从淘宝买的!”

这种政策的剧变,绝不仅仅是因为水货留学生数量过多。据我所知,某部门内部开会时就曾指出:“有些海归在涉外单位充当二五仔,其隐蔽性和危害性比美国间谍还难以防范!”

留学生考公遇冷,北京选调名额砍一半,广东连哈佛剑桥毕业都不收

要我说啊,把留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他们自身,就如同自家养的狗啃坏了沙发,却怪罪邻居教坏了它一样荒谬。不过,话又说回来,真正有本事的留学生依然备受青睐。

就拿华为来说,今年给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博士开出了高达百万的年薪,深圳中学也对牛津的金牌选手求贤若渴。但那些普通的留学生可就惨了,拿着曼彻斯特大学所谓的“水硕”文凭,就连县城的街道办都嫌他们“洋气过头”。

十年前,爹妈们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留学,称之为“开眼界”,满心期待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可如今,却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就像老李家的儿子,在澳洲攻读商科,回国考公却因学历问题被卡住,如今只能在奶茶店卖手摇杯。他天天哀叹:“当年不如去新东方学炒菜!”这其中的辛酸与无奈,令人唏嘘不已。

留学生考公遇冷,北京选调名额砍一半,广东连哈佛剑桥毕业都不收

最为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当属某些领导的心态。他们在公开场合,嘴上信誓旦旦地高喊着“支持国际化”这一响亮的口号,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背地里悄悄地搞起了“闭关锁国”那一套。要我说啊,如果真心想要有效地防范渗透,就应当好好地向新加坡学习学习。

新加坡在对待人才的策略上,有着清晰而明智的举措。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给那些真正的学霸发放绿卡,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厚的待遇,同时对于那些水分十足、徒有其表的硕士们,则任其在竞争中自生自灭。毕竟,真正的高手,向来都不需要依靠那些所谓镀金工厂产出的假文凭来为自己装点门面。

过去,出国留学一直被视作一种无上的荣耀,同时也是提升自身价值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在那段时期,出国留学的人数相对而言比较稀少,正因如此,能够出国留学的往往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国外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回国之后,通常都能够凭借自身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佼佼者。

留学生考公遇冷,北京选调名额砍一半,广东连哈佛剑桥毕业都不收

然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留学这件事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去追求所谓的“洋学历”。但与此同时,留学的质量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

在重视学历这一外在标签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品德修养。而一部分留学生在国外求学期间,可能受到当地不同文化的强烈冲击,导致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他们回国之后,面对国内独特的就业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氛围,往往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在求职和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

如今,就业竞争的态势日益激烈,这使得国内对于留学生的要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留学生不仅要具备真正的才华和学识,能够在专业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还要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融入国内的社会环境,熟练掌握并遵循职场的规则,如此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留学生考公遇冷,北京选调名额砍一半,广东连哈佛剑桥毕业都不收

过去由于留学机会的稀缺,能够出国留学的人往往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英,他们回国后所带来的新知识、新观念对国内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中对于“德才兼备”的追求,使得国内在评价人才时更注重内在品质和实际能力。而今,就业市场的饱和以及行业的快速更新换代,促使企业和单位对人才的筛选标准愈发严格,留学生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