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人思维跟孩子讲道理,你还真不如孩子(2)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坐在河边的桥檐外,想跳河自杀。

好在消防员动作迅速,成功将女孩救回。

没想到,面对刚刚脱离险境的女儿,父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拥抱,而是当众给了她狠狠一记耳光。

母亲也开始指责她:“你到底想怎么着,不说清楚我今天就赖在这里!”

在父母的双重夹攻之下,女孩再次崩溃了:“你看,你们每次都这样逼我……”

孩子闹自杀,最担心的自然是父母。但这对父母表达自己焦急的方式,却是冷冰冰的暴力和讲不完的大道理。

结果,寒了女儿的心,还激化了矛盾。

当孩子犯了错,搞砸了事情,本身就已经很难过了,父母责备的话一出更是火上浇油。

遇到问题时,比起居高临下的说,更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包容。

一万句“你的错”,也不如一句“没事的”。

网友@林小羊大一入学没多久,就丢了一部新手机。

那时的她,万分忐忑,因为她来自贵州某个农村,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

所以,当她借同学的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手机丢了时,事情还没讲完,就哭了起来。

可她的母亲却没有批评她,而是安抚道:“人没丢就行,手机丢了就再买一个。”

发生这件事以后,林小羊无论在外怎么奔波,一想到家,就有一股坚定的力量。

她说,家里未必能提供什么经济支持,却提供了大部分家庭难以提供的精神力量。

一家人在一起过日子,难免会遇到挫折、磕碰,如果只知道一味指责、说教,只会让整个家分崩离析。

但当我们把道理对错朝后放一放,先心平气和地想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同时,这样的家庭氛围,也会给孩子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无限的生长空间。

用成人思维跟孩子讲道理,你还真不如孩子

感情置顶

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当大人当久了,我们难免习惯了用是非对错去判断一件事,张口闭口就是规则、道理,却忽略了,与孩子相处,他们需要的是看见、共情,而不是评判、指点。

《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曾经分享过一段自己的经历:

有阵子,他特别喜欢给小女儿讲道理。

每次女儿犯错,他都会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可女儿要么左耳进右耳出,要么红着眼睛跟他吵架。

一回,他看到女儿准备从桌子上往下跳,正准备开口教育孩子。

但转念一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如此活泼、调皮吗?如果是那时的自己会希望得到怎样的教育呢?

想到这里,他也站上了桌子,跳了下来,并假装自己受了伤。

随后,他又去冰箱拿了一个鸡蛋放在桌子边上,鸡蛋从桌子上滚下来,“啪”一下掉在地上摔碎了,蛋液流了一地。

他问女儿:“鸡蛋怎样了?”

女儿说:“鸡蛋碎了!”

他告诉女儿:“你跳下去也会像这个鸡蛋一样,会摔坏的。”

女儿听到这里,立马露出了害怕的表情,并告诉爸爸,自己再也不想跳了。

经过这件事,金惟纯才逐渐明白,原来,真正的沟通从来都不是讲道理,而是从情感上给予对方共鸣。

在孩子眼里,道理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看见,就是爱。”

热播剧《小舍得》中,有这样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当女儿欢欢因成绩下滑情绪崩溃时,妈妈南俪并没有讲“学习多重要”的大道理,而是陪孩子吃甜品、看漫画,等孩子情绪平复后才说:

“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们慢慢来。”

正是这份接纳,让欢欢重新找回自信,成绩也逐步提升。

感情置顶的本质,是把“人”放在“事”之前。

在家庭中,没有什么比被看见、被接纳更能滋养一个孩子的心灵。你的每一分理解,都会在孩子那里得到超乎想象的美好回报。

用成人思维跟孩子讲道理,你还真不如孩子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

这句话不是指年龄,而是在提醒我们:孩子的情感世界,藏着最纯粹的智慧。当我们总用成人的思维去评判、纠正、讲道理时,或许早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家不是辩论赛的赛场,父母也不必做永远正确的裁判。

放下对是非对错的执着,先看见孩子眼里的委屈、心里的不安,用拥抱代替指责,用倾听代替说教。唯有让感情先行,道理才能真正抵达孩子的内心。

毕竟,我们穷尽一生想教会孩子的道理,远不如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里,自己长出面对世界的勇气与力量。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