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时分,那炽热的阳光斜斜地映照在机场候机大厅的每一个角落,为整个大厅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光晕。我坐在略显拥挤的椅子上,周围是行色匆匆的旅人,嘈杂的声音此起彼伏。我心不在焉地刷着手机,眼睛却一刻也不敢离开调剂系统的页面,仿佛那小小的屏幕中隐藏着关乎未来的重大秘密,内心忐忑地试图从中捕捉到哪怕是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
就在这时,儿子突然发来一串醒目的感叹号,那瞬间,我的心猛地一揪。“妈!XX大学让我明天现场复试!”这消息犹如一道惊雷,在我原本就紧绷的神经上炸响。那一刻,我和儿子都陷入了极度的惊愕之中。要知道,这所学校明明在三天前就已经截止了调剂申请呀!怎么会如此突然地发来复试通知呢?这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更令人感到紧张和意外的是,儿子刚刚结束了一场在2000公里外的跨专业复试,此时正排在登机口的队伍中,准备踏上返校的漫长旅程。电话里,招生办老师听说儿子身处外省,毫不犹豫地直接改口:“给你两小时准备线上面试!”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我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拖着那沉重的行李箱,不顾一切地冲出航站楼。他的身影在机场停车场中快速穿梭,那急促的步伐仿佛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分秒必争,像是在与时间展开一场激烈的赛跑。他疯狂地寻找着信号良好的地方,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却无暇擦拭。最后,他终于躲进了一家咖啡馆的卫生间,试图在这里调试设备。
他爸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得双手颤抖,在家族群里不停地发红包求保佑。那一个个红包,承载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对儿子满满的期待和祝福,希望儿子能够顺利通过复试。表姐也十分给力,连夜送来专业书的电子版,那一本本电子书籍,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儿子的复试增添一份助力。
全家人的微信群瞬间炸开了锅,99+条语音接踵而至。有长辈们充满鼓励的话语,有亲戚们出的各种主意,也有同辈们焦急的询问。那每一条语音,都饱含着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
就在儿子紧张地调试摄像头时,手机又弹出了一条短信——昨天跨专业复试的学校发来拟录取通知!儿子对着屏幕,眼睛瞪得大大的,足足愣了三分钟。随后,他突然拍桌大笑:“当海王的机会来了!”这孩子也真是够拼的,硬是顶着浓浓的黑眼圈,在那狭小的咖啡馆厕所里完成了两场如同生死时速般的复试。
戏剧性的一幕在当晚7点上演。那所跨专业的985高校突然打来电话说有名额递补,而本专业的211高校的老师更是直接发来录取截图。看着儿子颤抖着手指点击“接受”的那一刻,我的目光不经意间瞥见他电脑屏幕上还开着未关闭的购票页面。那页面上密密麻麻的航班信息,仿佛在诉说着这短短三天内的奔波与曲折。
这短短三天内,他退了两次机票,改了四次行程。每一次退票、改行程,都伴随着无尽的焦虑和纠结。其中的奔波与辛苦可想而知。如今回想起来,这一年陪考的日子,真的是充满了艰辛与焦虑。
在这漫长的陪考时光里,我收藏夹里存了387篇调剂攻略。每一篇攻略,我都逐字逐句地研读,反复琢磨其中的要点,那每一篇都饱含着对儿子未来的期待和担忧。我还加了21个考研群,在群里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互相鼓励。
那些夜晚,我们在群里倾诉着内心的不安,分享着点滴的希望。就连做梦,都在背着那些复杂的院校代码,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
终于,这一切都结束了。终于不用再盯着凌晨两点的调剂系统刷新,不用再绞尽脑汁地去研究“接受待录取后如何反悔”的冷知识。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至少此刻,我们迎来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这结果,是儿子不懈努力的回报,也是我们一家人共同坚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