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须有文化底气(2)

学生的文化底气,首先应该来源于其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教师,肩负着教师育人,培根铸魂的责任,关乎学生个人发展前途,更关乎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文化的底气。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化底气何来?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气应该来自于大量的阅读。无论是中途转岗而来的语文教师,还是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大量去阅读语文教材,且不能局限于某一本、某一册、某一年级、某一学段,而是要连续着读、贯通着读。教小学的不仅要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也要阅读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这样才不至于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鲁迅的《祝福》,不知道祥林嫂,不知道孔乙己。教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师,也要俯下身子,去阅读小学的语文教材,这样才能知道学生们在那个阶段是进行了拼音的启蒙、书写的锻炼、阅读习惯的培养等。此外,语文老师也要广泛地阅读文学、历史和哲学,才能清楚文艺复兴、焚书坑儒、新文化运动等是发生在何时,有何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气更应该来自于深入研究、终身学习的习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自身必须持续成长,不断吸收新知识,保持与时代同步。他强调,教师不应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应如同一条长流水,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新鲜的、有价值的知识。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不仅拥有丰富而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人。因此,当教师讲授一篇文章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深入去了解、去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如给五年级学生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不能就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要紧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中的“愁”和“喜”二字进行教学。由“愁”字引出导致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乱,结合着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去感受诗人的愁,只有在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喜欲狂”,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才可以得到有力的彰显!

如此,语文课堂才有根可依,才有文可化,才有道可传。如此,语文教师才能抬头挺胸,才能儒雅有道,才能底气十足!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