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原来思维的突破才是关键(2)

大家还在“角A等于角B”的步骤里卡壳,他一抬头,笔一甩,问:“是不是可以用旋转的想法来看这个?”

当时全班愣住了,老师都停了下笔,点点头,说:“这是奥赛里的思路。”

还有一次物理考试,最后一道题是关于弹簧振动的,选做题,很多人跳过不写。

他不急不躁,看了题十几秒,然后开始在草稿纸上画图,一边画一边跟我嘀咕:“其实这个弹簧如果不是等速回弹,而是有微弱阻力,那么……”

他在那分析得头头是道,我听不懂,只知道他最后一题写了整整两页纸。

考试一结束,我直接问他是不是提前做过,他笑了一下:“没啊,就是感觉挺有意思的。”

从那以后,我们就知道,他这种不是题做得多,而是脑袋转得快,真正属于“思维型选手”。

2、努力型选手

另一种逆袭的孩子,也很值得说说。

他们不是天生“数学脑”,但从某个阶段开始,开始拼命学。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接受现实,然后就开始“变身”。

我有个初中同学,小学基本属于“佛系少年”,作业能交则交,课本常年跟新的一样。但进了初中,哪根筋突然通了,整个人像变了样。

开学没多久,他开始早起读书,课间不再冲出去打球,而是守着练习册一遍遍抠细节。

数学压轴题没思路,就翻解析,一行行照着理解;物理概念不清楚,就去问老师,问同学,甚至回家自己做小实验。

有一次周末补课,我坐他旁边。

他一边做题一边默念:“力和反力不是一回事……”我好奇问他:“你最近为啥这么拼?”他头也不抬地说:“不想再混了,初中机会多,我不想再当‘看客’。”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