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些问题,张俊杰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专项文件,将多动症相关知识纳入教师考核与学校评估体系,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应为多动症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鼓励优质学校建立示范点。同时,师范院校应在课程中增设相关内容,让师范生掌握识别与干预策略;在职教师培训应将多动症知识纳入继续教育必修模块,通过线上课程、讲座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
张俊杰表示,应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渠道普及多动症知识,建立家校沟通日志,减少家校矛盾。鼓励教育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设立爱心课堂,利用业余时间课后帮助多动症学生开展课业辅导和行为指导,并通过开设家长讲堂,帮助多动症学生家庭建立更加宽容科学完善合理的教育方式。
在校园内,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行为差异,减少歧视;表彰支持多动症学生的优秀教师,设立匿名成绩反馈渠道,保护学生免受隐性歧视。“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构建包容性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帮助多动症学生发挥潜能,避免因误解与忽视造成的‘二次伤害’。”张俊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