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寻找自我的过程,父母可能是个干扰项

今天很多人都会关注内卷、鸡娃的话题,尤其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你永远都可以在同龄孩子的家长身上看到一种“昂扬的斗志”——整个周末或日常课后时间塞满了各种培训班,而孩子也确实可能会获得这样那样的一些成绩。

但是你也永远能听到另外一些声音。

一些父母包括孩子提出,现在的教育过于紧张激烈,但又没有找到孩子内心真正的兴趣,有时候亲子之间甚至会出现激烈的冲突。

这种情况我见的更多一点。

因为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家庭咨询和辅导,基本上都是父母跟孩子已经处在一个很对立的状态,或者孩子对自己的学业、对未来有很多困惑。

父母也不理解孩子,觉得我们给你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那么多资源,你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利用?

什么样的人在未来能够成为时代的主人,一定是一个有自我的人。

“一个孩子的自我”

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一个孩子的自我”。

大概一两个月前,我参与写作了一本新书,叫《预测之书》。书里有我的一篇文章《有这四种能力,AI将无法取代你》,主要讲了AI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变化。

这大概也是我最近一年来,被不断问到的最多的问题。

我们培养孩子,但不知道在为哪个时代培养孩子,因为5年、10年或者20年以后的时代,它的技术和生产模型,一定是完全颠覆的时代。

在那样的背景下,我们现在应该为孩子储备什么样的能力?

如果要我简单回答,就是一个词:自我。

什么样的人在未来能够成为时代的主人,游刃有余地生活得很好?如果只有一个标准或者只有一个特点,他一定是一个有自我的人。

不久前,我收到了一封信,是北京一位初三的学生写给我的。读完《预测之书》,这位同学明确地告诉我,他对AI时代是有恐慌感的。

他在信里说了为什么自己会感到恐慌。起因是,他参加了学校的一个项目,需要通过程序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尝试用AI生成代码,发现大部分AI都能根据需求写出程序,并且程序的可靠性也很高。

他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只有水平足够高的人,未来才不会被AI取代?他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担忧的情绪?

孩子寻找自我的过程,父母可能是个干扰项

他焦虑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自己没学到什么,又发现AI已经把那些他不会的做得很好了。他很焦虑,在未来的竞争中,自己可能是那个更容易被淘汰的人。

当我看到这封信时,想到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好像在一百年前,有个人学习打算盘,但学得不好,这个时候计算器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他发现已经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工具可以把任务外包出去了,但还是觉得自己好像缺了什么,自己的能力没有到位。

我觉得,这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关于自我的问题。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另一些人身上,可能他们的想法会截然不同。他们可能欣喜若狂:你看现在的技术,终于解放了我们这些不会编程的人。我们不需要自己吭哧吭哧学代码、学编程了,可以把编程这件事外包出去,这让我变得更加自由了,更有掌控感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在于他对自我怎么看,他把自己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而如何看待自我,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我们的教育环境里,一直是不那么被强调的东西。

所以我想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因为这是一个特别鲜活的例子。

人的自我是什么?

我们设想有一群孩子待在一起,不给他们任何指令,用不了几天,他们就会开始想去折腾一些事儿,每个人都想做一些事情。有人想做游戏,有人想睡觉,还有人想谈恋爱。

总之,在没有任何要求和指令的前提下,他们想去做一些事。我们可以粗浅地认为,这就是自我。

对比一下,让AI安静地待着,你给它指令它就会回应,但是你不给它指令,它什么也不会做,也不想做——因为它就是一个工具。

不要妨碍孩子寻找“自我”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按住自己的手,别妨碍孩子找自我。

在一个孩子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父母或者外界所有人,在某种意义上,都可能构成干扰。

寻找自我,其实是一个确认自己内在的过程,而有时候外在的声音,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声音,非常强烈。

如果父母跟孩子讲话,用的是那种强烈的规则感的方式,比如“你怎么可以这样,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怎么样的”,或者“你这样将来是要吃苦的”......

这样的话语,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在他的自我还不稳定的时候,都是干扰,甚至有时候是破坏。

有的时候父母想做的事情太多,反倒可能成为孩子成长或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的阻碍。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按住自己的手,别妨碍孩子找自我。

因为我们太容易妨碍了,而且很多时候是以“毒鸡汤”的名义,以那些“我认为正确的事”去妨碍的。

举一个hen简单的例子,有的父母说,我孩子喜欢玩游戏怎么办?喜欢看动漫怎么办?沉迷韩娱或偶像,花了很多时间和钱怎么办?我该怎么说服他,让他把注意力放在我认为更加正确、更加有效的那些事上?

当父母这样讲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所谓的“正确”和“不正确”。 但其实,你的孩子可能在花时间探索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有热情,对什么好奇,以及不喜欢什么。

而这个时候,我们能否做到,不去指指点点?我的朋友三川玲老师说,她的女儿小丸子从很小开始,每天都要花三个小时画画。

小丸子在画画

我想在现场做一个调查,如果你的孩子每天花三个小时在一件跟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你能一直允许他做这件事,一直非常笃定地说,你就去做吧,哪怕没有成果,你就做你喜欢的事,包括打游戏、看动漫。

如果你能一直允许,请举手。

很少很少,是吧。我想如果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调查,应该不会超过10%。

父母和孩子怎么才能同频?

最理想的状况,就是这件事孩子喜欢做,有天赋,又有热情,同时这件事还是被主流社会所认可、接纳、甚至赞赏的。这时父母和孩子自然就同频了,双方皆大欢喜。

但是,这是一个理想的剧本。通常情况下的剧本并不是这样的,不是一开始就双向奔赴的。

父母有自己的期待,孩子有自己喜欢或愿意花时间做的事情,而双方的理想往往是碰不到一块的。这时父母就会很焦虑,孩子也会觉得有很多限制。

如何判断孩子的热情在哪里?

关于如何判断孩子的热情在哪里,以及在什么事情上是孩子真正有天赋的,我有两个来自心理学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先说有热情,因为有热情比较简单,标准也比较确定。

有热情,用另一句话来翻译,叫做:你就算拦着不让他做,他也想做,那么这个事就是他有热情的事。

不管是什么,可能是打游戏,可能是动漫,总之即使你经常拦着他,但他会千方百计、讨价还价,或者绕开你的监管,也要去做这件事。这件事未必一定是他天赋所在,但在这个事上他一定有非常强烈的动机。

下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可能很多家庭没有做过,但是建议父母可以去做——

假设你的孩子特别喜欢打游戏,你可以找一个时间跟孩子聊一聊,打游戏到底好玩在哪?打游戏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不管是开心的感觉,或者是成就感,或者是刺激感,或者是长了一些知识,或者是交了一些朋友?总之游戏到底带给了孩子什么?

这就是他爱打游戏的原始动机。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原始动机转化为孩子对自己的了解。

一部分家长去问孩子这个问题时,常用的是一种反问法,带着质问的语气:“你跟我说说,打游戏到底有什么好?!”

哼哼,孩子不会想说的。因为孩子知道,不管我说什么,等着我的都是反驳。父母已经预设了这个东西是不务正业的,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把自己放在一个比孩子更低的位置上,一些事情我不懂,但是孩子懂,我去请教孩子,这件事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你可不可以带着我玩一玩?或者请孩子给我们做一段5分钟即兴演讲,告诉我这样一个还没入坑的人,这个坑为什么值得入?

你听听孩子是怎么描述的,大概就会知道,是什么在召唤他,他感兴趣的是什么。

有位家长曾问我,孩子想做的事,家长都应该充分地允许吗?万一他想做的事会伤害自己怎么办?

所以我们的社会是需要规则的,需要保证所有人的行为不会极大程度破坏秩序。任何人,包括孩子,只能在一个基本的规则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伦理的要求,一个社会秩序的要求,也是一个经济学层面的要求。

孩子的天赋,

隐藏在表达自我的方式上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孩子的天赋在哪里?

我非常同意三川老师的观点,外在的、标准化的考试,肯定不是判断孩子有没有天赋的有效标准。

那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是,在多大程度上,他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我。“表达自我”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表达情绪、感受、对事情的看法或者愿望。

比如,对丸子来讲,对那些喜爱画画的人来说,他们可以用色彩、线条、形状很好地表达自我。另一些人,可能是用声音、旋律、文字、语言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小丸子课堂之外的绘画手稿

而我女儿对写作很有兴趣。我是怎么确定的呢?在她上六年级或初一的时候,我们俩有一次谈话。从这段谈话里,我确定了她对写作是有一定兴趣的。

当时她跟我说,不知道该怎么写作文。

我知道这句话说出来,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糟了!一个正在学校接受语文教育的小朋友突然说不知道该怎么写作文。

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事——因为这说明她开始思考写作这件事了,开始思考“我想要表达的,和在学校学到的表达框架之间,可能是不匹配的”。

于是我就如获至宝地说,你能不能展开讲讲,为什么你不知道该怎么写作文?

她说,老师要求他们怎么写,作文要符合一些什么样的标准,而对于这些,她“找不到感觉”。

我说,如果让你找到感觉,你想写的是什么,想怎么写?

她口述了一段,非常生动。

从她的表达里我确定,她对这件事已经琢磨很久了,她是一个擅长用语言表达内心所思所感的人。她说的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是对学校框架的不擅长,但是她能很明确地把这种不擅长说出来,说明她其实是感兴趣的,是有思考的。

我们刚刚说到,父母在孩子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别去添乱。

我觉得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父母要能够识别出,孩子那些看起来好像跟主流规范不一样的表达,很可能就是他自我的萌芽。

同时父母能快速地欣赏孩子的自我萌芽,如果有时间精力,还可以带着孩子,就自我萌芽再去做一些延展探索。

我想这些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确认他喜欢什么或者擅长什么,也就是他的自我和具体的表达手段之间的连接。

有勇气定义和发现那些

未被发现的、隐藏的能力

在现实中,我们的确会看到一些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很符合那些外在对“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因此一直走得比较容易。

有时候,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儿。

因为,对于自己的热爱、对自我的寻找,很多时候是需要在一些碰撞和疼痛中确认的。

你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别人偏偏不让你做,或者在客观环境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挑战——这种阻碍对寻找自我是有推动作用的,因为正是通过这样的交锋,能让人更加确定自己热爱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孩子的成长过于一帆风顺,那就意味着,他也缺少感受这种反作用力的机会,也就丧失了一些机会,去验证“我百折不挠也要去做的究竟是什么”。

另外,我认为有一些智能能力,目前还没有很合适的语言或者工具,能把它们准确地辨别、衡量出来。而这种情况在未来5年、10年或更长时间,可能会是一个常态。

因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整个社会观念的发展,技术会不断替代人类过去引以为傲或习以为常的能力。所以我建议年轻人,不要去做那种传统智能就可以实现的事,比如偏逻辑的推理计算。

一定要去做那些人工智能不擅长的事,比如偏情感、偏人际关系的、有很多复杂思考的、和人类的诗意和感性相关的,或者人类的肢体运动、节奏有关的事。

举一个例子,有一种能力,没有任何学校去教授和衡量这种能力,却是现在很多公司招聘要求的必备能力,叫“网感”。

我女儿说她很有网感,这是她很骄傲的一点。她看很多短视频(我知道一些父母,一听孩子看短视频,就会觉得这是玩物丧志的事),看完后还会在下面留言,玩一些梗。

她有好多条在热门视频下的留言,都被顶到前几名。这说明她知道什么样的评论是幽默的、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她是一个网感很好的人。

像“网感”这样的能力或者素质,就是AI暂时突破不了的。所以我们要有勇气,放弃那些已经成型的或者被追求了很久的能力体系,允许自己定义和发现一些还没有出现过的能力,它们其实存在的。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做出属于他自己的,同时也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不是永远追赶一个已经被现有教育和技术覆盖的能力模型。

破解之道:一焦虑,就具体

我们都活在一个互相比较的社会里,很多家长面对邻居、朋友、同学,说起孩子的成绩,考了多少分,参加了什么课外班,就会一下子紧张焦虑。

怎么才能真的笃定,有没有好的方法?

心理学里有一句话,叫“一焦虑,就具体”。因为焦虑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你放任其不管,你就可能因为焦虑,放大各种各样的“别人都过得比我好”的感受。

但如果回到“具体”,你回过头来看你的孩子,看你们这个家庭。你可以在心里默念这么一句话:“这就是我的孩子,他就是这样的。我就是这样的父母。”

朋友圈里那些别人的成绩或者值得羡慕的事,当然很好,但是这些都不是我的孩子,这些父母也都不是我啊!我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孩子和这样的家庭,这才是我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然后,下一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吃点好的。我们四川人有个特点,如果今天不开心了,晚上就去吃个火锅。

全家人在一起,吃好的、玩好的。所有朋友圈里的那些事与此相比,都是浮云,是可以从你身上穿过去的。那些好吃的东西、那些开心的感觉,是永远能够留下来的。

所以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具体的事情,对减轻焦虑比较有帮助。

决定做决定,才能做决定

有位家长最近在为是不是该给孩子转学而焦虑。

她的孩子在一家公立小学上二年级,是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她告诉妈妈,在学校里,老师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说要做什么,孩子们就要做什么,还经常被批评。

她说:我觉得我被困住了,我不喜欢这样。开学的前一天,孩子郁闷地说:我马上又要上学了,我又被控制住了。

妈妈心疼孩子,考虑要不要让孩子脱离现在的学校,到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慢慢生长。她甚至想过,是不是可以找一帮志同道合的家长,在城市的周边找一个村庄,让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接受自然教育。

她问我对这件事怎么看?

我理解这位妈妈的问题在于,她已经有了让孩子脱离现在学校环境的念头,但还没下定决心,担心这些决定是否正确、是否能对孩子负责任。

她卡在了这样的疑虑里,尤其是当孩子还很小,面对的是未来长达十多年的小学和中学的成长时期。这段时期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确定。如果今天的决定做错了,怎么办?

我不太相信,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人们真的可以清楚、坚定地说:“我知道这是个好选择。”

在做选择的时候,人是要承担很多压力的。这位妈妈面对的情况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难题,而是很多父母都会面对的问题。

对这个妈妈来说,她现在没办法下决心做出决定。其实没法下决心,本身也是一个决定,意味着你还打算再等等看,再做一些判断。

在我的《5%的改变》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叫《决定做决定,才能做决定》。我建议这位妈妈,可以把做决定的日期,定在2025年的6月。

接下来这几个月,就好好思考这个问题,考察现在的学校环境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孩子,有没有可能做一些调整,是否只是孩子随口一句抱怨,其实学校还有很多不错的地方。

要确定考察哪些指标,在什么时间内,可以得到明确的可以做判断的依据,然后做判断、担责任。跟全家人一起,把这个决定,作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好的决定,把它推进下去。

这位妈妈需要有这样的信心。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