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这届毕业生有多惨?不仅刚走出象牙塔,就遭遇经济低迷和求职寒冬的双重夹击,还无辜给贴上“疫情班”的表情,被职场歧视狠狠刺了一刀。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点击卡片,预约精彩直播

“不接收‘疫情班’,‘疫情班’应届生简直是受不了,没办法说。”

近日,一名2024届毕业生将自己在某招聘软件上与一企业负责人沟通的信息放上网,表示在求职时遭遇就业歧视。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尽管知道今年是就业寒冬,求职困难,但没想到自己这届毕业生居然还被贴上“疫情班”的标签。但本着尽量争取的原则,她又尝试性地希望对方再看看简历。

没想到,对方居然要求“查看手机电量使用排名”,理由是“害怕你上班7小时,会不会拿6个半小时来玩手机。”

还直言不讳——“疫情班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一边上网课一边玩手机。”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赤裸裸的歧视和污名化,让这位毕业生直接回怼——“我认为这个评定标准不合理”。

“疫情班”良莠不齐,

干脆一刀切

“疫情班”,顾名思义,就是疫情那三年毕业的学生。

“原则上,我不想接收22、23、24届,尤其是非985、211的本科毕业生。”

“原因呢,就是疫情这三年,大家网课上得太多了,实习机会减少,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不太集中注意力。”

这是《封面新闻》的记者向该公司的姜姓负责人求证时,得到的回复。他承认,“疫情班”是部分企业、老板间交流的口头语。在自己交流的圈子里,“普遍对疫情班的孩子不太认可”。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因为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发现疫情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长时间的网课导致学生们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线上教育模式又削弱了实践能力,割断了同伴间的正常社交,走上工作岗位时也不敢开口说话;线上模式中,大学生养成了早上不起、晚上不睡、迟到早退的习惯。

自制力、实操能力和适应能力太差,成了用人单位共同吐槽的问题。

该负责人举了几个例子,“几名技术口的2024届毕业生,因为没做过实训,设备都没见过,操作完全靠老员工教;一个毕业生发给客户的报价,满篇错字,签合同时也只知道打印一份;刚开除的一个应届生,蹲在厕所里打一个多小时的游戏。”

他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辨别成本太高。

多家不愿意具名的用人单位也表示,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分层现象更严重,良莠不齐,差得甚至还不如“大专生和在校生的动手能力强”。所以,为了避免用人筛选成本,他们倾向于直接拒绝疫情那几届毕业生。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疫情期没学到技能”,

成了最大求职绊脚石

“从今往后,不招疫情期间读书的学生”。某化妆品行业的老板明确表示。而其他不明说却“暗箱操作”的企业,比比皆是。

前面提到的那位毕业生,在招聘软件上向六百多家用人单位发出沟通请求,收到一百条左右的回复,面试了三十多家,“最终收获0个offer(录用通知)”。

而在姜负责人这里的碰壁,并不是唯一的不公平遭遇,“至少有十几家,在面试的时候明着暗着说我们这两届学得不好、能力不行”。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不招“疫情班”应届生,是一种赤裸裸的求职歧视。被排斥在求职大门之外的毕业生,却有苦说不出。

2023届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王思涵没想到自己在“大型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也会遭遇招聘歧视。当时这家大型食品股份公司河北分部数据分析岗位的一轮面试中,HR在线上会议中,对包括她在内的三四名学生发出拷问——

“你认为三年疫情网课度过的学生,配得上我们的薪资吗?”

王思涵面对HR这番高高在上的质问,尽管很想要得到岗位,却也仍忍不住说出心中所想——“我们学生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网课学习,请问您是对疫情期间高校管理办法有什么质疑吗?请您回答。”

众人沉默,王思涵的问题没人答复。

自然,她也没有得到这份工作。

另一位毕业于2022年的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经常遭遇到的“发问”是——

“你开过几次机子拍片?不要说校园内的经历”。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疫情期没学到技能”成了这三届毕业生最大求职绊脚石。

需要实验、实习的理工科专业,就真得首当其冲了。尤其是许多对实践能力要求严格的职业,如医学生,就时常被调侃“理论课一节没少,技能课纸上谈兵。”

甚至学生自己也心虚,专业知识背起来头头是道,拿起器械手脚不协调,无处安放的尴尬使得他们在工作中频繁出错。

经济寒冬中,无论是顶级企业,还是小型创业公司,在招聘时都希望降本增效,表现得越来越现实。没有公司愿意增加培养应届毕业生的成本和时间,相反提高要求,希望学生一入职就具备了胜任岗位的能力。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将这几届毕业生称为“网课一代”。

他表示——“用人单位觉得,疫情期间求学的大学生,接受的大学教育不完整,整体素质堪忧,客观上来讲,这种情况我们也都观察、感受到了”。

因为早在早在疫情那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学生抱怨过网课的学习质量,觉得大学四年没有参加过实习、实践活动,导致能力上出现缺失部分。

“这一过程的进一步结果,就是这几届毕业生求职时遇阻,影响了群体素质的整体评价,被用人单位认为能力和其他届相比有差距。”

只是,这是疫情时代留下的“后遗症”,如今却成了莘莘学子的求职之痛。

“疫情班”这样一个轻描淡写的标签,就让这批求学不易的学子,被一些用人单位以“一刀切”的方式武断拒之门外。

曾经我们以为,疫情会过去,病毒会消散,春暖花开,一切会复苏。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没想到躲过了病毒的侵袭,却在疫情后遭遇了就业的背刺。

疫情期间,挡住了人与人交流的口罩,挡在同一张餐桌的隔板,都不如如今挡在人心中间的那堵墙。

力破偏见,增值自身,

化“危”为“机”

面对众多企业对“疫情班”学子的印象差、评价差、态度差,熊丙奇院长表示,一刀切式的用人指标,会让招聘单位流失相当一部分的优秀人才。

“许多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反复学习观看网课,克服了很多困难,能吃苦,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疫情下的网课学习,培养了学生更强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疫情防控也给学生进行了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殊经历和使命。

在那段不同寻常的日子里,这批年轻人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适应力,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在不确定性中坚守目标。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有在逆境中成长的宝贵经验和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

  • “00后”大学生当“旅长”:服务5000人次,还培养了12名“团长”

  • 上海95后女团长:为2万人送菜,管理20个群,倒赔几千块后,她病倒了

  • 战“疫”先锋:疫情期间的全能“大学生团长”,全力守“沪”共同的家园

  • 河海学子倡议发起,南京武汉11所高校大学生乐团“云上合奏”两地经典

当年那段经历尽管不堪回首,却有许多挺身而出,临危受命的大学生,在历史洪流里留下了光荣的事迹,展示了当代年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至今回首仍让人热泪盈眶。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三年网课,是和国家共度时艰,不是被嫌弃的理由。疫情背景下的学业遗留问题,也不该只由上网课的大学生来买单。

尽管不招“疫情班”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自主权,但具体招聘行为如若存在明显的歧视行为,社会各界都不应沉默。因为,作为劳动者,这三届的毕业生,也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事实上,就业歧视由来已久。

几乎每届毕业生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污名化标签”,例如从前的“80后”被骂是“垮掉的一代”,90后被黑是“自私的一代”,00后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代都曾被吐槽,代代都受过歧视。

还有企业招人不招“未婚未育者”,担心婚假产假不断,也有公司招人不招“已婚已育者”,担心家庭影响工作,甚至直言“女生免谈”,消除麻烦。职场上类似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健康歧视,早已屡见不鲜。

这种一刀切的招聘观念,表明用人单位并没有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简单粗暴地否定了具体个体的努力,既不科学,也不人性化。

同时,“疫情班”的污名化,反映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认知偏差。不仅仅是对疫情期间教育质量的质疑,更是对这一代年轻人能力的否定。这种偏差,不仅影响了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也影响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信任。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疫情班”不应该是一种能力偏见,而应该是一个经历纪念章。

而经历过这段特殊时期的学子们,也不应该固步自封,在困境中也要看挑战和机遇。

在线教育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我们有了更多渠道去学习,只有有心自我提升,机会多多,资源多多。

同时,疫情带来的改变还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企业运营模式上。随着新知识、新概念、新领域的层出不穷,越能适应变化、勇于创新的人,越能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站上潮头,成为引领变化的弄潮儿。

所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终身学习能力,因时制宜,迎难而上,才是应对万变最好的定心丸。

打破“疫情班”的标签,从打破偏见,打破认知枷锁开始。

点击卡片,预约精彩直播

【蓝橡树少年日历2025】来啦!!!

专为8-16岁少年设计的一本「人生日历」——启发中国少年。自我发现、认识世界、文化启蒙。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点击图片,可进入下单页

将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以名言金句的方式呈现出来。

赋予每个月独有的深度主题,回答萦绕在少年心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什么文化塑造我?什么环境影响我?……等一系列人生问题。

古今中外的名人作家用凝练的语句,点醒困惑中的青少年。每天撕一张,跟随日历成长,感受解惑人生的畅快。

疫情后遗症还在持续, 应届生求职再挨一刀:三年网课, 就是原罪?

点击图片,可进入下单页

父母和孩子一起记录下当天的待办事宜,当日的心情感悟,不啻是一种有趣的亲子沟通。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