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真爱孩子,请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另一半争吵,用平和的方式处理矛盾,孩子才能重拾安全感和归属感。
第四种:
父母平时过度焦虑
著名学者洪兰有个同事,曾特别紧张孩子“肚子疼”。
因为是早产儿,孩子小时候经常因为肚子疼而哭闹。后来,即使已经痊愈,这位妈妈还是放心不下:
孩子读幼儿园时,她时不时打电话给老师;
孩子读小学后,她更是常常去学校看望。
她总是不停地想,孩子上课、考试的时候会不会突然不舒服,万一影响了成绩,那可如何是好……
其实,不单单是这位妈妈,在洪兰接触的上百位家长中,每对父母都有自己的焦虑。
有人担心孩子走弯路成绩差;有人害怕他们青春期叛逆不听话;还有人忧心孩子的性格、心理、社交。
然而,不是所有的担心、忧虑都能化身为“爱”,被孩子所感知。
很多时候,父母的过度焦虑,正在变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默默伤害着孩子。
纪录片《起跑线》中,就有这样一位妈妈。
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把女儿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尤克里里、声乐、舞蹈、西班牙语、逻辑思维等等。
每到周末,为了赶上四散的各种补课班,母女俩跟打仗一样。
从早上七点一直到下午五点一直不停地奔跑、赶车,午饭时间也被压缩到按分钟计算。
就这样,女儿才7岁,稚嫩的脸上就写满了疲惫和委屈。
事实上,被焦虑推着走的父母不仅会剥夺孩子学习的兴趣,伤害孩子学习的动力,还会让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
在这种氛围下,孩子活得压抑,父母过得疲惫,全家人都感受不到任何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