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常感慨,孩子们为何不能像我们当初那样懂事自觉?
实际上,时代变迁、环境差异,让孩子们在更复杂的环境中成长。这也意味着,他们面临的诱惑更多,分心的可能性更大。
在此背景下,家长若只是简单唠叨、责备,往往适得其反。
制定明确的规则,是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有效方法。
相比反复唠叨和无休止的责备,明确的规则更易得到孩子的认可和遵守。清华大学的学生中,不少人拥有详细的时间规划表,从早到晚,每个时间段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背后,是他们对规则的认可与执行。
因此,家长在制定规则时,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参与其中,达成共识。
此外,家长自己也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家长的自律行为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当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自律的成效时,他们会更愿意尝试,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然而,仅靠外部规则和榜样作用,孩子的自律还不够持久。
最重要的是,家长需帮助孩子找到内驱力。内驱力是个体内在的动机,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持续努力,直至实现目标。没有内驱力的自律,如同无根之木,难以长久。家长可以通过设定适度的挑战目标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一个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更能激发孩子的潜力,促使他们自我驱动,追求更高成就。
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律的人,而非让人必须被管教。
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是帮助他们在经历中成长,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这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有价值的指导和监督,而非一味的控制和强压。
综上所述,适当的“逼”孩子一把,可以帮助他们看清利弊,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
但是这种“逼”,并非提出过高要求,而是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给予适当刺激,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在培养孩子自律的过程中,家长还需注意把握好“逼”的度。
因为,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孩子成长,过度的压力则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