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松弛感”的孩子,怎样才能培养出来?

清晨的阳光如丝如缕,透过飘逸的纱帘,把斑驳的光影温柔地铺洒在客厅的地板上。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光与影的交织,给宁静的早晨带来了几分生机与温暖。

在这和煦的阳光下,一个清秀的女孩静静地坐在钢琴前,她的双手轻盈地飘落在琴键上,开始了她的日常练习。

随即,音符如潺潺流水般从指尖流淌而出,组成了一首动人的旋律。

然而,当最后一个音符在空气中悠然飘荡的时候,妈妈的叮嘱声如期而至:“再弹一遍吧,你刚才手指按得太重了,这样弹出来的音色不够纯净。”

01

女孩轻轻地叹了口气,她知道这是妈妈对她的期望,希望她能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但这份厚重的期望,有时也会让她觉得有些压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而这股力量,又让她有些透不过气来。

她尝试着调整自己的状态,想让手指更加放松,但越是这么想,她的手指反而变得更加僵硬,好像被什么束缚住了一样。

就在这时,躺在钢琴旁地毯上的一只猫咪,慵懒地发出了一声喵叫。

这本是平常的一幕,却似乎触碰到了妈妈的某个神经。妈妈转过头,对猫咪说道:“你还没到训练时间呢,快过来,坐下,握手!”猫咪懒洋洋地看了妈妈一眼,仿佛并不理解这突如其来的指令,转身轻盈地走开了。

具有“松弛感”的孩子,怎样才能培养出来?

看着猫咪的背影,妈妈显然有些不满:“你这只懒猫,真是白费了我对你的好!怎么一点都不听话!”话语间流露出的是失望与愤怒,仿佛猫咪的慵懒触碰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某种焦虑。

女孩将这些看在眼里,心头的压抑感愈发沉重。

她明白,妈妈对猫咪的责备并非真的针对猫咪,而是她自身情绪的一种宣泄。这样的场景在家里并不少见,那些批评、要求和失控的情绪,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山,让她每天都感到无比的沉重。

她迅速结束了练琴,没有再说什么,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她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来平复自己内心的波澜。她理解妈妈的期望和付出,但她也渴望妈妈能理解她的感受,给她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

02

这样压抑并且焦虑的画面,其实在很多家庭中都在上演。

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完美无缺,常常会不断地给他们施加压力、提出各种要求,甚至试图掌控他们的每一个举动。

然而,这种充满焦虑和控制的家庭氛围,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压抑和束缚,甚至失去了原本应有的轻松与快乐。

而所谓的“松弛感”的孩子,就是指那些情绪稳定、能够自我调节并以自然舒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人。

他们通常拥有强烈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不会受到外界评价的左右享受做真实的自己。就像网络上的一个帖子描述的那样,一个每天痛苦练习却难以享受其中的女孩,与一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松弛感的男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实际上,男友的轻松与快乐,源于父母对他的无条件接纳和尊重,而女孩在紧张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却始终无法真正放松下来。

想象一下,一个家庭里,父母情绪波动大,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大发雷霆。

这样的家庭环境,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孩子时刻绷紧神经,生怕触碰了哪个“地雷”。科学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这种紧张氛围中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会分泌过多的“皮质醇”。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可能导致孩子变得敏感多疑,内心充满冲突,甚至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而那些总是爱说“不”的父母。他们似乎总是在挑剔孩子,不管孩子做得多么好,都难得到一句肯定。

孩子为了博取父母的认可,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努力塑造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形象。但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其实充满了自卑和防御,真实的情绪得不到释放,焦虑和紧张就像是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们的心灵。

03

还有一种父母,他们喜欢掌控一切,从孩子的日常起居到人生规划,都要插手。

这样的孩子,虽然物质上或许并不匮乏,但精神上却很难独立。

他们可能会变得低自尊、焦虑,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就像小琳,一个非常努力的女孩,但因为父母的过度控制,她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长期笼罩在自我怀疑和内疚的阴影下。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他们成长在充满爱与接纳的家庭中。这些家庭的父母,深知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他们接纳孩子的错误和脆弱,培养孩子的“钝感力”。这样的孩子,就像拥有了一面坚固的心灵盾牌,变得更加勇敢、自信。

就像一位聪明的妈妈,即便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了,但她还是坚持每月为女儿存一笔“分手费”,这份底气,让女儿有勇气与不喜欢的人、事、物说再见。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在这样一个松弛有度、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

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自我认知和行为的调整,重新找回那份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试着放下受害者心态,跳出原生家庭的枷锁,真正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此外,多接触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物,调整作息、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心灵的敏感性。

这些做法,都能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平和与松弛感。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好坏优劣,在孩子心理状态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即使错过了宽松的成长环境,我们也要学会爱惜自己,努力保持平和、乐观的态度去拥抱生活的美好。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