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希望你一句也没说过

在《好父母的说话之道》一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父母对孩子童年的意义,不仅是给他们提供温暖的家,还包括守候在它的中心,随时准备聆听孩子,并愿意与孩子交流。

父母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难以预料影响。

高超的沟通方式,能让亲子关系更进一步;

不当的遣词用句,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心寒。

孩子普遍讨厌父母说这5句话,要是你经常说起,一定要留意。

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希望你一句也没说过

在《父母对话青春期》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初一的儿子房间突然传来闷响,妈妈连忙跑去看怎么回事,发现儿子把书包摔在地上。

妈妈看到这情形,连忙问道:“这是怎么了?”

儿子气呼呼地说:“不用你管!”

妈妈急了,跟他说:“有什么事也不能摔书包啊。”

儿子这才道出实情:“老师就知道留作业,到明天天亮都写不完。”

听了儿子的话,妈妈来了句:“我早跟你说放学就抓紧时间写,磨磨蹭蹭到现在,写不完怪谁呀。”

这话无异于火上浇油,两人又互相呛了几个回合。

儿子更加不开心,大声嚷嚷着:“就知道叨叨叨,走开,不用你管。”

这位妈妈的本意是关心儿子,没想到却给儿子本就焦虑的心,又增添了新的烦恼。

作家金惟纯曾说过:“千万别再说‘早就跟你说过了’,尤其是对孩子和员工。”

为什么呢?

因为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证明自己是对的。正因为对方没有听话,所以现在出错了,有种推卸责任的意味。

这样甩锅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浇灭对方的热情,打击对方的自信。

下次,不妨把“我早就说过了”换成“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家庭氛围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希望你一句也没说过

博主@郑念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同桌看她长得有些胖,就给她起外号,叫她“猪八戒”,还怂恿其他同学不要跟她一起玩。

每次下课看着其他女孩子一起跳皮筋时,郑念就特别羡慕。可等她跑过去时,大家又不理她。

她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于是回家跟爸爸诉苦,没想到爸爸只是轻描淡写来了句:“哎呀,这点小事有什么好生气的!”

那一刻,郑念觉得爸爸一点也不理解自己,也不爱自己,为此难过了好久。

从那以后,她变得愈发孤僻,不在任何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身边也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

有时候,父母眼里不足挂齿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可能至关重要。

要是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情绪,拿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孩子的生活,只会和孩子渐行渐远,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研究显示,人的情绪和大脑前额叶关系密切。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这个区域发育比较慢,所以需要通过强烈的情绪来表达情感。

父母该怎么对待孩子的情绪呢?

关键是倾听,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支持的、看见的,让他们知道父母是跟自己站在一起的。

哪怕这么做无法改变现状,但他们的内心会更有底气和安全感。

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希望你一句也没说过

“你看看你们班某某多厉害,看看人家成绩多好!”

从小到大,我们一定听过不少类似的话,也都遇到过“别人家的孩子”。

逢年过节,大人们只要聚在一起,就喜欢攀比孩子的方方面面。

或许父母的初衷是借助榜样的力量,来倒逼孩子成长,可往往事与愿违。

在电影《大河恋》中,诺曼和保罗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

因为年龄差不多,所以他们难免被拿来对比。

在河里冲浪时,会看谁更有勇气。一起钓鱼时,也会看谁动作更标准、谁钓得更多。

身为老牧师的父亲,有时会不经意跟弟弟保罗说:“看看你哥哥......”

然而这样的话不仅没有激励保罗,反而让他愈发叛逆。听到哥哥被芝加哥大学聘用时,他的神情充满落寞与阴霾。

后来,他愈发自暴自弃,迷上了赌博,并因此欠下大量外债,在巷子里被人痛打去世。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可要是他身上的光总被别人遮盖住,就会心生痛苦和醋意。

孩子身上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表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内心深层次需求没有被满足后的连锁反应。

也因此,积极心理学家彭凯平建议父母,平时要多和孩子聊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爱、知识、心理健康、快乐、幸福。

而不是总聊排名和考试分数,这会让孩子产生压力感和焦虑感。

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希望你一句也没说过

上周末去医院取药,在门诊大厅排队时,听到旁边一个妈妈正在斥责女儿:“你准是不听话,穿少了才感冒的。”

女儿看起来年龄不大,也就六七岁的模样。

她低下头,小声辩解道:“我没有嘛。”

可妈妈一脸不信任,继续追问:“那怎么会突然咳嗽?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戴口罩,准是又忘了。”

在强势的妈妈面前,女儿涨红了脸,委屈地大哭起来,哭声和咳嗽声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妈妈一脸无奈,只好抱着女儿哄起来。

很多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会跟这位妈妈一样,把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给孩子,习惯了说“你准是......”

这种做法乍一看无关紧要,可长此以往,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极大。

因为父母根据自己经验得出的猜测,不一定正确,还会把孩子推到对立面,让他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从而滋生出委屈、生气、愤怒等负面情绪。

有了这些不好的记忆,孩子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沉默或逃避,觉得“反正说了你也不信”。

亲子之间的信任就像一张纸,一旦弄皱之后,再用力抚平,也很难恢复原样。

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希望你一句也没说过

网上有个热门帖子:“你最讨厌的说话方式是怎样的?”

有个点赞很高的回答是:“习惯性反问。”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好好说话”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明明可以温和沟通,可一开口却攻击性十足。

邻居李姐就是如此。她儿子住校,一周回一次家。

每次儿子回来前,她都会精心准备一大桌菜,生怕儿子吃不好。

可不知道为什么,母子俩待在一起没几分钟,言辞间就火药味十足,吵架是家常便饭。

有次在电梯里碰到他们,儿子无意间说起数学考试题目难,李姐脱口而出:“全班这么多学生,怎么偏偏就你不会?”

听了这话,已经离开校园好几年的我心里都有点发怵。

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希望你一句也没说过+

可能是看到有外人在场,她儿子没吱声,但能明显感觉到他的不悦。果然,回家没过几分钟,就传来两人的吵架声。

反问式否定,是攻击性最强的说话方式之一,但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不然呢?我怎么知道?你心里没点数吗?”

这些句子看似是在交流,却传递着轻蔑和嘲笑感,让人很不舒服。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副教授马丁认为,语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因为它更隐蔽、更连续。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打击和否定,而是认可和赞扬。

孩子真正期待的,不是从父母身上得到冰冷的信息,而是有一个温暖松弛的倾诉对象。

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希望你一句也没说过

教育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写道:

“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这话看起来有些偏激,却也有一定道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超限效应”,指人在持续且高强度的刺激下,很容易变得不耐烦。

这个理论源于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历。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觉得对方讲得很好,想要捐款。

没想到10分钟过去了,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急躁。又过了一会,牧师还在絮絮叨叨,他1分钱也不想捐了。

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马克·吐温因为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在跟孩子相处时,父母也可能会犯类似的错。

当他们反复说出伤人的话时,表面看是在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实际只会让孩子滋生厌倦和逆反心理。

好好说话,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试着多鼓励、多理解孩子,这才是一个好家庭该有的模样。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