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8岁参加工作,没有上过大学。在湖南工作了20年后,38岁,我辞职了,去昆明办学。48岁,才办了丑小鸭中学。这个学校听名字就知道是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学校。2011年创办,帮助了2000多“问题孩子”。
什么是问题孩子呢?不能正常上学的,不能正常和家长沟通的,甚至有很多是抑郁症的孩子。最多的是长三角的,然后是珠三角的,再就是京城的。有一个规律,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问题孩子越多。
这些孩子出生的家庭一般有“三高”——家长学历高,家庭收入高,家庭地位高。孩子本身也是“三高”,智商高、情商高、颜值高。这些孩子一般都在名校上学,最后是完全不能正常上学。这就说明了投资和不幸福是有关系的。
我教了41年书,错了30年,错在什么地方?错在对教育的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家庭教育?按照刚才说的“三高”家庭,他们应该说教育子女的条件是最好的,但为什么不能上学呢?孩子是没有问题的,是我们对教育的定义错了。
教育是发展人格。人格在我的心里有四个概念,第一指人的品格,第二指人的资格,第三指人的性格,第四指人的责任、身份、角色。你在单位是董事长,在家里你就是爸爸妈妈。如果你在家里还是董事长,你的孩子是不幸福的,你的家庭也不可能幸福。你的幸福是装模作样的幸福,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所以,很多的不幸福就在于人格的不完整。越专业的人越成功的人往往是人格越不完整的人。教育就是让优秀的人变得成功,让成功的人变得幸福。优秀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很多成功的人外表是成功的,内心和本质是痛苦的。北大的学霸吴谢宇,是被保送到北大的.他的妈妈能把孩子保送进北大,成功吗?肯定成功嘛。幸不幸福?他把妈妈杀了然后自己被枪毙了,家庭没有了嘛。问题出在哪里,教育不完整,人格缺失。所以,教育要发展完整的人格,要指向的是孩子的成长。
上个月30号我在上海黄浦江边,给全国400多位企业家上课。晚上,企业家们在一起提了很多问题——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高三了怎么能考上好大学?孩子到国外留学怎么能适应国外的生活?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地成功地和孩子沟通?......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成功。我对他们说,你们提的问题都不是教育的问题,你们的问题都是指向成功的,而教育是指向成长的。所以,教育指向的是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成年人的成功。吴谢宇的妈妈把吴谢宇送到北大,他的妈妈成功了,但是孩子没有成长。
很多的人都希望提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方案,想得到一个什么方法立即解决教育的问题。这不是打扑克,不是打麻将,不是做数学题。成长是吃饭,吃饭了才能成长。今天吃了饭,有没有长?在长。看不看得见?看不见。但我们很多人希望得到一个方法立竿见影,那不是吃饭,那是吃药。有的问:詹校长,我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他希望得到一个方法,回去给孩子打一针,马上就好了。没有那么简单。
家庭教育是由两个东西决定的,一个是家庭的功能,一个是父母的人格。
家庭功能是什么意思?家是干嘛的呀?生产、生育、生活、休息、发泄、娱乐、保护、赡养、抚养、教育等等。为什么家里那么好,孩子还要离家出走?原因就是他成长所需要的功能,这个家里不具备。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非常励志的女士,在美国读了博士后,在美国有丰厚的家产,但孩子到高二离家出走。妈妈给我讲,詹校长啊,我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他怎么那么不感恩那么不珍惜那么不听话?......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家长认为最好的,孩子不认为是最好的;家长认为家庭什么都有,孩子认为很多东西没有。这就是功能缺失。
所以,各位,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一定要检查家庭的功能,孩子生长成长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不是够。到底够不够?怎么才知道,跟他沟通就知道。
第二是父母人格。越成功越优秀的人,往往人格越缺失。丑小鸭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高学历高收入家庭,来自优秀人家成功人家,为什么孩子那么痛苦,有的甚至全家都是抑郁症,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父母的人格缺失。这个人有企业家的气质,有董事长的地位,但没有父母的品质。很多好老师很多大教授,他的孩子不幸福。有的老师说我们能教好别人的孩子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因为别人的孩子是别人生的,跟你没关系。还有的人是一个好校长一个好老师,但是回到家里在孩子面前还当校长,孩子一辈子没有见到爸爸,他见到的这个人永远是校长,他受不了啊。当董事长的母亲,回到家里还是董事长,那么你的孩子永远没有温柔的妈妈,只有严厉的董事长,他受不了。受不了怎么办?离家出走嘛。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庭的功能和父母的人格。但是很多家庭的功能和父母人格是缺失的。不管你的家庭如何有钱,家庭功能可能是缺失的。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不管你如何优秀学历如何高事业如何成功,当你做不好父母的时候,你的人格是缺失的。现在很多人,做家长做得很好,但做父母做得很差。做家长,要听学校的话;做父母,要听孩子的话。家长,是学校班主任的“秘书”;父母,是保护孩子的人。比如我,把自己封为“问题孩子他爹”。因为很多问题孩子家里没有父亲这个角色,我要做他的爹,就是这个意思。
人是关系的动物,社会是关系的产物。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人是在关系中存在的。各位,教育应该是从关系开始,向关系出发,到关系结束。我讲的完整的人格,就是一个人会处理各种关系,会处理和自己、和社会、和他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样,他的人格就是完整的。
这张照片(照片略)上的一家三口,两个大孩子都是我的学生——丑小鸭中学的学生,小娃娃是他们的孩子。他们在我的学校就开始谈恋爱,七年前毕业了,后来结婚了。这个女孩刚到丑小鸭的时候,她自己都不知道在哪里上学。因为她去过七个学校,但一所都没有读成,在街上游荡。后来,她毕业后,有一天问我,你知道我什么时候开始听话的吗?我说不知道。她说:“有一天我在校园里吃苹果,一个苹果被我啃掉了一大半。这时你在我面前经过。我问,詹校你吃苹果吗?你说吃。我随手把啃了一半的苹果递给你,没想到你两口就啃掉了。那一分钟,我就认为你是我爸爸,只有爸爸才会这样做。”
这姑娘两岁时爸爸车祸去世了。其实当时我也没想到要做爸爸,当一个孩子那么善良请你吃苹果,我想都没想,就啃掉了。这一件很小的事情,彻底改变了我也改变了她。这就是关系。
关系一旦建立,教育才会真正发生。
所以,各位家长,如果你跟你的孩子关系不好,你的孩子不听话,先不要解决“不听话”的问题,先要解决关系的问题。
我每天都会遇到家长提这些问题——孩子学习不好,孩子不做作业,孩子抄袭,孩子成绩不好,不想上学,完不成作业……等等所有的问题,不是“学习问题”,而是“关系问题”。学科不好,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和老师关系不好。第二,无法跟学科建立关系。他自己不具备学这个学科的功能,功能缺失。不要去补课,补课很累。第三,和周围的同学同伴关系不好。所以,补课是没有用的。培训机构肯定要说补课有用嘛。你把数学补好了,可能会提高几分,但是损失更大,第一其他学科会降下来,第二他的身体会降下来。我的几个孩子从来都不补课。我反对。
教育首先是建构关系。“建构”不是“建立”。建构是什么呢?就像小孩子玩积木,可以推倒重来。推倒重来,都是对的。关系是什么呢?是满足需求。你跟客户做生意,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很简单,关系里的需求是生命需求。比如谈恋爱就是生命需求。讲实在的,我不知道看了多少孩子谈恋爱,我也没有阻止过,因为阻止是没有用的,他会恨你。让他谈也不行。怎么办?所以生命需求的满足至少有四种方式。
一是被觉察。
二是被关注。
三是被理解。
四是被满足。
青春期的孩子谈恋爱,不是品德问题,也不是故意违反纪律,是生理发育情感发育必然的现象,不是问题,要“看见”,要理解他。也不要说谈恋爱影响学习。你如果这样跟孩子说,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他不想学习了,二是如果他真的感觉到谈恋爱影响学习,那很麻烦,以后长大了就不敢谈恋爱,害怕爱情。初中的时候他不谈恋爱你很高兴,高中的时候不谈恋爱你很高兴,大学的时候不谈恋爱你很高兴,大学毕业了不谈恋爱你会急死的。
上海有一对父母,孩子辍学在家。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四个博士两个博士后。孩子得了抑郁症。孩子的妈妈跟我讲,她初中的时候有恋爱迹象,她的妈妈说不要谈恋爱,会影响学习。后来高中,她不仅排斥男生还排斥女生。她一直是学霸,一直读到博士后,但没有谈过恋爱。后来,人家说结婚吧,她就结婚了。一个人不论学历多高不管赚多少钱,如果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你赚钱干什么?门当户对的恋爱不是谈恋爱,是结婚的前期。
当一个人的生命需求被觉察、被关注、被理解、被满足的时候,他跟你关系一定非常好。但现在很多家长做的不是这样的,而是希望消灭问题。现在孩子谈恋爱,我们希望孩子不谈恋爱;现在孩子成绩不好,我们希望孩子成绩好;现在孩子跟你不好,我们就希望孩子跟你关系好。但是不谈恋爱就消灭了问题吗?成绩好就消灭了问题吗?关系好就消灭了问题吗?我们很多家长希望的是快速消灭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思考,是找到办法或者在找办法的路上。
现在很多学校是择优录取,大家习惯了,老师觉得对,校长觉得对,家长也不敢反对。其实择优录取是最没有人性的。为什么有择优录取?目的就是消灭问题,把成绩不好的孩子消灭掉。这不叫教育,这是教学。择优录取为了教学,可以理解,也很有用。
遇到这些问题,怎么解决?通过“对话”来解决。
对话,跟“谈话”、跟“沟通”、跟“做工作”是不一样的。很多问题,通过对话都基本可以解决。对话不是我发明的,是苏格拉底发明的。对话的核心是平等、倾听、妥协,目的是延续关系,不是解决问题。而问题不是靠一次谈话就可以解决的。
对话不是谈话,不是说教,不是做工作,不是宣布道理。很多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爸爸妈妈沟通?因为他知道你要讲什么,他也知道他自己肯定是不会赢的。他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不理你;二是说“是的是的”,他说“是的”的目的,意思是你的目的达到了,都可以走了。我当了四十多年校长,从来没有叫学生写过检讨,也从来不要学生认错,我把我的话讲完,问他有不有讲的,如果他说没有那就可以走了。留下空白,让他思考。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女孩第一天到我学校来,很漂亮,化了很浓的妆。她问我“好看吗”,我说“好看”,她说“那明天我还化给你看”。我说“但是你不化妆更好看”。她说“谁说的”。我说“好像一个名人说的,青春期最漂亮的是青春的本来”。她说“话是这么说,明天我还是化给你看”。我说“好,我明天等着你”。问题解决了吗?没有。为什么要解决呢?
第二天她没有化妆给我看。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这个校长太好说话了。可是第二个新的问题来了,她问我“校长你这里可以谈恋爱吗”?大家说怎么回答她的这个问题?你不能回答“那不行,违反中学生守则”。不能回答“能谈恋爱”,又不能回答“不能谈恋爱”......那就对话嘛。我问她“你刚刚来就看上谁了吗”?她说“没有没有”。我问“那是谁看上你了吗”?她说“没有没有”。我说“那等你看上谁了,或者是谁看上你了,我们再来谈这个问题,好吗”?她就蹦蹦跳跳地走了。问题解决了吗?没有解决,但是很好玩。因为关系建立了。
游戏分两种,一种是有限游戏,目的是“玩胜负”。一种是无限游戏,目的是“玩下去”。教育不要分胜负,分胜负别人不愿意跟你玩了。而要“玩下去”,只有这样,下一次才有机会。
教育是多给生命一条路,一条可以“玩下去”的路。各位家长,不要玩胜负。玩感情玩关系,把它玩下去的时候你就很幸福。玩下去的过程就很幸福。
现在说“立场”。谁的立场?孩子的立场。孩子的行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刚刚那个女孩的行为就是为了解决被关注的问题,她想试探一下你这个校长是不是她喜欢的校长。她要谈恋爱,她真不会来找你,她自己会偷偷地谈。
站在孩子立场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不上学,你不要急着让他上学,一定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孩子不上学,都是为了解决在学校被歧视、受恐惧、不舒服等问题,所以他不去。那你要帮他解决什么问题呢,你要帮着解决到学校他要舒服、自由、站得起、没有恐惧,他就会上学了。说教是没有用的,你跟他说“你不上学怎么办呢?以后吃什么?”这些话他是听不进去的,都是废话。
你看,这是我们学校教室的一楼,有钢琴、书、触摸屏。孩子的立场嘛,孩子都喜欢玩,这些地方为什么不能玩呢?我的很多老师都反对,说这里太吵了。我说不要怕,孩子一吵就是好事情。孩子在这里吵,说明他们喜欢这个地方,喜欢就会守规则。规则不是说出来的。就好像员工不是老板养活的,是企业养活的,企业才是老板养活的。学生不是校长教出来的,是学校教出来的,学校是校长的作品。布置这样一个教育场,这就是学校,教育在这里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学校。
昨天,一位家长给我发信息:詹校,我们是浙江杭州萧山区的,孩子中考前三个月不去学校直接中考,结果考了普通高中,他自己目标是重高。高中读了一个多月,十一后第二周下半周开始不去学校。上周去了一周,这周又没去过。头一天在家看书,后来闹着哄我们第二天回去给了手机,结果手机拿上也没去,现在就在家里把自己关房间看手机玩游戏刷视频,不想去学校了。睡觉到一两点,上午到十点左右,傍晚又会睡一会儿,晚上就很迟,现在也算辍学在家,他说想休学…...
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怎么办?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要解决他在学校受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东西,他为什么怕去学校,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上学的问题。一个孩子成绩很不好,他不愿意去学校,让他玩手机,如果不给他玩,生命就可能不存在。为什么,因为人是关系的动物。一个人现实关系被破坏的时候,他一定会建立网络关系,这是他生命的需要。如果要他不玩手机,就要重新建立现实中的关系,收手机、砸手机、断网都是没有用的,是会出事的。
生命不只是科学,教育也不只是科学。探寻生命真相,满足生命需求,这是我们教育者的信仰。
成长是生命的本质。生长有很多方向,不是只有一个方向。先有生长先有成长,才可能有成功。所以,你痛苦的时候,也许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