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育人质量的“三重门”

一所学校最值得骄傲的声誉,是这所学校曾经和正在培育为数众多且品质优秀的学生。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育人,育人的质量决定了学校的质量,育人质量的品牌决定了学校品牌的质量。

什么是育人质量?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育人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其实一直都没有定论,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回顾国家课改的几次关键性变革,可以从中看出其发展变化的端倪:1978年,“大纲”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01年“课标”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门课程尤其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1个核心、3大维度、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

学校育人质量的“三重门”

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是国家层面对育人方向的调整和目标的把控,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整体生态和格局。沿着这个脉络进行思考,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三次变革是沿着“知识”“技能”本位,迈进到“教学”与“人”相结合本位,直至完全的“人”本位。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揭示了教育教学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

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在接受和落实国家对育人质量的定位后,也有一些基于学校的育人质量的理解,下面我想阐释我理解的学校育人质量。

我认为学校的育人质量,有三重属性,需要打开“三重门”。这“三重门”也基本与国家的三次变革想对应,但并不存在迭代的关系,而存在内在的紧密关联和递进关系。这“三重门”是:第一重门,是学生学习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第二重门,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品质和学科思维的培养;第三重门,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升。

我认为一所学校,办学成绩的基本标准必须是打开第一重门,实现学习成绩的优质和达到较高的升学率,这是底线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学质量(狭义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打开第一重门,实现第一重门的目标之后,学校要继续的打开第二重门,把育人目标由对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追求,上升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关注,以及学习品质和学科思维的培养。这是一重不容易迈进的门,不少学校甚至于一些所谓的优质学校都止步于此。其原因是学校核心管理层没有打开第二重门的意识和高度。能否迈过这一重门,决定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笔者所在是初中学校),进入高中之后是否仍然有持续的后劲。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分水岭。因为,这一步已经超越了“分”的表层,进入了“人”的学习品质的中层。

但推开第二重门,仍不是衡量一所学校育人质量的最高指标。它还有第三重门:核心素养的形成,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是育人质量的高阶标准,同样,也是一所真正优质校(名校)的内在核心指标。这一重门,已经超越了将学生当作“学习人”的层面而着眼于其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层面,是道德品质、思维性格、全面发展的综合培养,此处的“人”应该是大写的“人”。当前,只有少数学校摸到了第三重门的门槛,开始尝试解锁第三重门,并积极地朝这个方向努力。

开学初,我在学校讲座的时候谈到了“三重门”,体育组组长范斌老师和我交流他对“三重门”的理解。他将“三重门”育人看作一个人的运动发展:第一重门是腿脚,第二重门是腰腹,第三重门是头脑。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走得远,他必须有健全的腿脚,这是一个正常人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但仅有腿脚还不够,他的腰腹(核心力量)必须有力,有了强劲腰腹的核心力量,才能跑得快,跳得远,才有持续力量。通常拥有这样能力的人,就是运动员了,这是发展目标。但具备前两点还是不够的,还不能确保其成为优秀运动员,因为,他还需要头脑,也就是由方向性、坚韧性、学习力和持久力等组成的思想品质,只有拥有这样的头脑,才能成就其卓越,这是高阶目标、尖端发展。听完他的见解,我深以为然。他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考。

育人质量“三重门”的提出,基本明晰了学校育人质量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方向和路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学校既可据此觉察当下所处的位置,也可以确定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即不能认为“三重门”是一个简单的闯关游戏,闯过第一关,再闯第二关,最终闯过第三关。如果这样去做,可能最费时耗力,能否闯过第二第三关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始终保持对第一、第二重门标准要求的密切关注,但可以把目标定高,聚焦为第三重。

这样做的原因是,当一所学校始终着眼于第三重: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上,就会产生积极的连锁效应,因为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达成,通常意味着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学科思维能力。而具备这样习惯、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必然拥有良好甚至优秀的学习成绩。这种正推是成立的,反之则不成立。说白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与“分”的问题,有“分”不一定有“人”,但有“人”则一定有“分”。相比之下“分”是生硬的、冰冷的,而“人”则是灵动的、温暖的。

是“分”还是“人”,其实是好坏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分水岭,一边是短期、冰冷的,一边是长期、温情的;一边是越来越没有后劲,一边是越发展越动力十足,潜力无垠。其实,在通往第三重门的康庄大道之上,会很轻易地解锁打开第一第二重门,而直接从第一重门闯关,则会非常艰难。

所以,我认为对第三重门的目标和行动意识,实际上是高阶学校教学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一所学校的目标、教学和管理要有着眼于第三重门,着眼于“人”的气魄和决断,只在“分”的层面徘徊的学校,注定成不了优质学校。

学校育人质量的“三重门”,从本质上来说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方向的问题,是学校核心管理层如何看待育人质量的问题。当今世界的瞬息万变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中之一是引发一种既有害又难以避免的短期主义视角。当下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潮也在推波助澜,这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无法沉静下来,抵制短期诱惑,提升愿景,采用更深入、更持久、更大画面的时间轴。从“一重门”到“三重门”就是从短期主义者到长期主义者的转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不能满足得意于眼前的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更不能不痴迷于当下如何赚“快钱”,而需要长期主义视角,从学校长期发展的角度,从育人质量的高阶目标出发,去思考和谋划学校的明天,未雨绸缪,擘画未来,占据学校优质发展的高地。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学校的核心管理者不仅要在位几年的质量,而更是要关注未来十年、几十年,甚至更远、更优的质量,而育人质量的“三重门”将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它拷问今天的学校,我们处于哪个阶段,将实施怎样的教育,追求怎样的质量,面向怎样的未来。

作者简介

陈江江西省弋阳县方志敏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指导、评审专家,《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江西省第十六届全运会火炬手;第六届江西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学科专家。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