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高中教师张某和高一学生常某的多达几十页的聊天截图在网上流传,尺度之大惊掉下巴。
张某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是妥妥的高智商人才。她今年应该有30多岁了,因为她是硕士研究生,而且她带的一届学生已经高中毕业了,她也结婚了,目前她正在带高一,根据这些信息推算,她现在有30岁了。不过她看起来只有20多岁的样子。
而常某只有16岁,还在读高一,正是做梦的年纪,也许他还在梦想着能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张某长相清秀,眼睛清澈,长发披肩,而常某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穿着打扮特别高中生,看上去很干净单纯,还有些腼腆。光看他们的外表,你无论如何想不到他们会有如下一些对话。
从聊天记录中可以看出来,这个学生虽然说了很多超越师生关系的话,但总的来说还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
而相反老师比较主动,她不断地试探学生、撩拨学生,好像常常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便要说一些话来满足自己,但还是有所克制,常以对方还未成年来打消学生的邪念,也阻止自己迈出最后一步。总之,她应该一边很享受这种试探的快感,一边也在释放和克制的边缘挣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不知道张某有没有想过:我这样做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她也许压根儿就没想过。
她所在的学校是上海市第二中学,这是一所公办学校,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这所学校在上海所有高中中虽然排不上名,但也是公办高中,能考上普高的学生其成绩应该还是不错的。
谁都知道,学生读普高的直接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高考竞争激烈,每年有大量的学生只能读专科,很多学生努力三年也勉强只能上本科线。学习应该心无旁骛,争分夺秒,像常某这个状态,是很难考上本科的。那么,张老师有没有为常某着想呢?
这段错乱的师生关系是由谁先发起的呢?
假如是学生,那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走出迷途。你作为教育者,在学生有非分之想或者误入歧途的时候,有责任进行正确引导,告诉学生应该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等等,而不是迁就学生,甚至自己还上演了飞蛾扑火的戏码。
假如是老师,那更不应该了。老师是成年人,也是育人者,你就算很欣赏甚至很喜欢自己的学生,也要懂得控制感情、把握分寸,把师生关系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只要愿意,成年人是有这个能力的。很显然,她没有,她还特别主动。
学生毕竟还小,很多事情他也是跟着感觉走的,认知水平有限,不够理性,但老师不同,老师经历多、见识广,能明辨是非,懂得进退,而且张某还是从“985”大学出来的,怎么就不懂得其中的理儿呢?
“抱抱”“给我摸摸”“我想你”这种话,一个30岁的老师是怎么对一个16岁的学生说出口的?还提到同宿!
所以说,张某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只顾自己的感受,不管学生的前途。这下好了,被停职了。
虽然学生也属于愿打愿挨,但要是老师掌握好分寸,他也多半望而却步了。而要是老师引导得当,说不定他还会感谢老师,从而发愤图强。绝不是为学生开脱,主要是教育引导学生在老师的责任范畴之内。
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老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有老师的样子,你可以像学生的父母、哥哥姐姐或者朋友,但你首先得是老师。要知道,“老师”这个称呼是自带责任感、使命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