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我国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是祖国未来人才的孵化器,未来,我们的社会需要一批热情四溢,青春四射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是一群“提线木偶”。因此我们需要做教育革新,但是更需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们的成长需求,注重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对啊,凭什么不让我们在校园内“大声喧哗”、“肆意嬉闹”,凭什么不让我们在校园中自由生长,为什么要给我带上一个并不属于我的“械具”。
淄博烧烤引发了热词“烟火气”。有人说,烧烤火起来的原因就在于“烟火气”、“人情味”。
何为“烟火气”?时下流行的“烟火气”则指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202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的一段文字对“烟火气”的含义做了诗意满满的阐释:“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淄博城市的火爆,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的学校,网上不断爆出的学生极端事件、家校之间的矛盾、学生之间的冲突引发的霸凌事件让教育人心痛。究其原因,我们反思一下,被人们称之为“象牙塔”的学校是否更需要烟火气。我们教育人又该做些什么?
1
少些硬性规定
多些人之常情
曾经观摩过一些学校,真的惊叹于学校的管理:几千人吃饭鸦雀无声。学校制度非常详细,小到学生说话、走路,大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后活动,学生都需要一板一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不管是吃饭学习还是在学校里面闲逛,都需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轻言语、正身姿、端步伐;为了保证美观整洁,学生的宿舍物品放置要求高度一致;学生睡觉只能朝着固定的方向。学校经验介绍,对学校精细管理非常自豪。
笔者认为,这哪里是学生,这更像通过中心程序控制着的一台台行走的机器,或者就是被严格的规矩约束的一个个“提线木偶”。人之常情是什么?现代社会提倡的自 在生活是什么?在惊叹的同时,总觉得这样的学校少了一丝人情味,也就是少了那么一丝烟火气。那么,什么才是学校里的“烟火气”?怎样才能够呈现出学校的“烟火气”?是让学生自由行动毫无约束?是让学生行为不端放浪不羁?似乎也不是那样。
2
少些空洞说教
多些情感体验
学校为学生组织的成人仪式,场面越来越大,舞台越来越气派,规格越来越高(市领导、局领导、校领导、成功人士代表、家长代表悉数到场。全员参与,高度重视)这样的场合是不是需要做到严肃、端正,表达对活动的重视。是的,正规的场合,需要管理个人行为,但是并不是约束人的本能,磨灭人的意志,同化人的个性特征。
市领导、局领导、校领导、成功人士代表、优秀家长代表、优秀学生代表讲话。全是正能量、全是励志故事、全是教育孩子的语言。孩子们端坐在台下,认真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这些成功人士传达的精神、思想。但是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是否能够达到精神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鸣,不一定。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少些空洞说教,多些情感体验。说教从字面上理解为——说服教育,就是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行灌输给他人,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念、思想做事。这种说教方式是单方面的灌输,是压倒性的,被说教者只能被动接受,理解,照做,从而达到说教者的说教目标。如果老师的说教能够让学生接受,就说明这种方式起到了教育的效果。可是,有的老师认为,说教就是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判和指责,甚至言行无状,无法激起学生的同理心、认同感。甚至部分教师会把学生以前的陈年旧账、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不厌其烦的重复说教,俗称“炒冷饭”。那么,这种形式的说服教育就会无形中转变成另一种方式——唠叨,从说教到唠叨,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法达到说教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生活在现代社会,接受信息洗礼的孩子们,不再单纯的通过课堂、书本获取知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形式多样。作为教师需要走下“神坛”,融入社会,感受社会的发展,在时代的洪流中重新定位“教师”职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自我成长,需要自我鞭策。同时课堂也要摆脱传统说教式课堂,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体验,去探索。学校搭建种植园,让孩子们去种植瓜果蔬菜,体验种植的辛苦,感受植物养护艰辛。学校组建实验室,让孩子们心无旁骛地做实验,做研究。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在探索中学习知识,提升孩子们的学习体验,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参与感。这样,学校的烟火气不就出现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记得上学的时候要学习写演讲稿,整整一个单元的演讲稿,各种形式的内容,正规的、随意的、专业的、自由的,但是学生怎么写都写不好。后来语文教师突发奇想,我们举办一次演讲比赛吧,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最后每个班级选三名学生参与年级比赛,选出前三名授予元旦晚会主持资格。
通过设计活动,学生积极研究演讲稿的写法,在教室中时时刻刻讨论演讲主题,思考如何写出自己的稿子,通过一周的准备,班级中学生人手一稿演讲稿,且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自主练习演讲的肢体语言。演讲比赛的时候,让我很惊喜。学生在台上侃侃而谈,语音、语调、表情、神态动作无一不彰显着年轻演讲者的气势。
看吧,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是学生不会学习,而是我们没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舞台,给他们发挥的机会,我们只需要搭好戏台,学生会给你呈现出不一样的内容。这就是学校的烟火气,是学生需要的烟火气。
3
少些教师掌控
多些学生主体
课程改革推行到2023年,如果我们推门听课,依然会发现一些所谓的“常态课”,教师整堂课一讲到底。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得摇头晃脑,学生听得昏昏沉沉。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杜威说:“用昨天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孩子,一定会毁了他们的明天。”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样的“教育”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有幸参与了一次美术课听课,教师讲解了鸵鸟的画法。我以为教师将会一板一眼地分析鸵鸟的形体、特征,然后自己绘制一个鸵鸟让学生模仿。结果教学伊始,教师用电子白板展示了四张鸵鸟照片,让学生观察这些鸵鸟都在干什么?四张照片分别是奔跑、吃东西、睡觉和站立的鸵鸟照片。学生看了,发现这些鸵鸟形象各异。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鸵鸟由几个部分组成,学生找到了鸵鸟的头、嘴巴、身子、腿和脚组成。然后教师播放了一段鸵鸟自由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鸵鸟的细节。再给学生总结了不同鸵鸟形态的画法,主要以头、身体、腿的相对位置来给学生展示了几个简笔画。告知孩子们要抓住不同形态下鸵鸟的特点。最后,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你有一个鸵鸟朋友,想一想你的鸵鸟朋友现在在干什么?做完思维引导之后,教师让孩子们在纸上将自己心目中的鸵鸟画出来。最后孩子们呈现的作品形象各异,有鸵鸟一家,有鸵鸟和鸵鸟朋友,有鸵鸟宝宝,他们吃饭、奔跑、睡觉,各种形态的都有。
是啊,用引导的,互动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并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复制教师的思想。这就是学校的烟火气。
4
少些精英教育
多些全员参与
某校社团获得省级大奖,公众号全面推出,看着让人激动,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其实跟绝大多数学生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一所学校如果教育教学质量好,学校在当地会受到家长的追捧。但如果学校要走向更大的舞台,要靠课改或特色。也就是说我们的精品社团是学校走向更大舞台的捷径。但这只是盆景,相对于盆景,教育人更需要花园,更需要森林。所有孩子参加的社团活动才是我们最想要的。公众号的推送容易让我们看到的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令人激动的社团活动,其实我们的现实是这样的:
初中学校,高中学校专业学科教师多,但有一定特长的较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延时服务,要突破学科辅导的束缚很难。因为匮乏的课后服务师资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培养”的需求。社会机构琳琅满目,鱼目混珠甚多。有资质且能满足和提供符合初中生课后服务的机构少之又少,在过去一段野蛮生长扩大的过程中,多数是面向学科类的培训(当然目前已经全面清理),能请进来的几乎为零。
2020年初到2022年末,疫情三年,学生经历了太多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起伏变化,同时因防控需要,在课后服务活动上,能走出去也几无可能。零星的社团活动,也往往因为疫情而被迫多次中断。
城镇化进程加快,学校学生数量多,班级容量大,与捉襟见肘的课程资源形成了很难调和的矛盾。使得本应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学科辅导大于创造力培养,且形式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破解?我们搞大型的比赛活动,全员参与。全员的合唱比赛,没有一个月的社团活动准备,学生唱不出来;广播操比赛,没有一个月的社团课的准备,学生做不出来;啦啦操比赛,没有一个月的社团课学习,学生跳不出来。空下来的时间,家长进校园活动托底。再配合走出去,请进来,社团的基本保障有了。每周下午一次劳动课、一次体育活动、一次社团、一次家长进校园。孩子们在阳光下、春风里、快乐奔跑、开心生活的烟火气是我们追求的。
5
少些机械管理
多些学生自主管理
为了做好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网上看到一所学校推行候课制。老师上下课实现无缝对接的做法被不少学校推崇。老师的坐班管理也经常是领导和校长表扬的做法。学生课间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发呆 或小声交流,眼睛时不时会偷偷观察坐班的班主任;上厕所也像犯了错误一样,蹑手蹑脚地出去,再蹑手蹑脚进来,中间是一路小跑,生怕迟到。学校安静了,学生安全了。但这与坐牢有什么区别。课间学生嬉戏打闹、高声喧哗的烟火气又怎么能少呢?
学校是我国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是祖国未来人才的孵化器,未来,我们的社会需要一批热情四溢,青春四射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是一群“提线木偶”。因此我们需要做教育革新,但是更需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们的成长需求,注重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对啊,凭什么不让我们在校园内“大声喧哗”、“肆意嬉闹”,凭什么不让我们在校园中自由生长,为什么要给我带上一个并不属于我的“械具”。
愿我们的学校都有那么一丝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