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2)

父母觉得教育子女没有大的问题,但我们的集体意识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太好面子了,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真实的自体。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

北大徐凯文老师一直说“空心人”,说的就是假性自体——他们一举一动都围绕别人在转,没有真实的自我,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非常迷茫。

如果父母特别好面子,孩子也会下意识看别人脸色,看起来他社会功能不错,但可能抑郁和焦虑程度非常深了。

我接触抑郁症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攻击向内,他非常害怕对外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根源就是真实自体的缺失。

3.缺乏边界感,亲子共生倾向

父母觉得,我对孩子很好啊,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

孩子眼睛瞥了一眼这个菜,妈妈马上就把菜给他夹到碗里;孩子生气了,妈妈比孩子更生气;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孩子的表现直接影响妈妈的情绪。

这其实是缺乏界限感,出现了亲子共生关系,结果也是影响孩子的自体形成。被父母长辈过度回应的孩子,会非常烦躁,他被粘连到几乎没办法呼吸。

现在的父母的确不太会有暴力行为了,但和孩子的沟通依然存在太多边界不清的问题。比如全职妈妈跟丈夫关系不好,孩子就成了她的寄托,甚至是情绪的垃圾桶,一个人的身上承受不了两个人的压力。

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孩子依然出现各种问题,那不妨对照上述找找原因。

父母开始改变

孩子才能向好

教育因果轮回很快,你在孩子小时候是怎么对待他,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怎么对待你。

如果一个家庭里,孩子有了心理障碍,让父母体会到战战兢兢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得看孩子脸色,那父母可以回看一下自己的养育经历,自己是否是个情绪化的人,让孩子处在紧张里,害怕突如其来的责骂?

现在社会相对越来越开放,孩子们也越来越少压抑自己的感受,青春期前后心理咨询需求不少。在做初中以下孩子的咨询时,我基本都是做家庭系统,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太弱小了,需要全家人一起帮助他。

1.父母放下自恋,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们给孩子做心理咨询时,不会急着矫正他们的认知,而是去了解他、接纳他。一个人只有被充分接纳和理解后,他的认知才有可能动摇。

就像很多父母说:“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日子那么好过,我们也尊重他,他还是抑郁了。”这句话里就透露着父母的自恋,他其实意识不到,自己并不理解孩子。

如果父母还停留在“我没错”,孩子当然抗拒了。但如果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在某方面做错了,转变就开始了。

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2.幼时充分回应,长大划清界限

孩子在3岁之前,父母充分回应,放下手机高效陪伴,孩子在妈妈神光笼罩之下,很有安全感,也更安定。

孩子长大后,父母要逐渐“划清界限”,给孩子发展自体提供空间。

比如你在单位挨了老板的批,回到家心情很不好,但你不会因此对孩子乱发脾气,他不需要对你的情绪负责。

对父母的要求仅仅是是做个正常人,你是健康的,孩子就健康。

3.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

虽然孩童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任何时候开始改变都不晚。

我是从心理学角度谈成长规律,如果你能做到回应、界限、情绪管理、重视孩子自体发展,教育之路就会走得比较轻松,孩子也能尽其所能发展天赋能力。

但人的成长是螺旋上升的,也不可能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所以之前做得不够好,也不要着急,要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

从年级百名到前三

靠的是父母的“不管”

从事心理行业前,我是媒体记者,转行恰恰跟儿子的教育有关。

那时候儿子读4、5年级,行为上出现各种“反常”,脾气很强,擅长给我制造难堪,孩子的种种变化让我身心俱疲。

此外,他特别喜欢玩游戏,我们其实并没有太限制他玩游戏。每天玩一小时?不肯,一直闹。

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我的焦虑在他小升初时到达了顶峰。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