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跟拍7组家庭,养娃现状令人唏嘘(2)

我们没有倾听孩子的内心,没有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所以错误才会不断被强化,亲子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所以我建议,父母们有时间看看这部纪录片,相信一定会受到触动和启发。

央视跟拍7组家庭,养娃现状令人唏嘘

生活里,我也经常跟孩子们说教:“要听话”“为什么不听话”“怎么就不能听话”……

但实际上仔细想想,我们当父母的,又有多少时间好好听过他们的心里话。

纪录片《你听见了吗?》里的豆宝妈就是这样,为了让豆宝好好练琴,她会不停在孩子耳边碎碎念,也会因为豆宝磨蹭不认真,大发雷霆。

为了纠正妈妈的坏脾气,豆宝跟妈妈约定,只要她凶的时候,就要给个拥抱作为惩罚。

结果呢,豆宝刚弹起琴,豆宝妈转头就忘了,还如往常一样,稍有不满,就大吼大叫。

采访中,豆宝多次向导演诉苦:

“妈妈不给我说话的机会”“妈妈嘴上说知道了,实际上根本没听到”“妈妈一直骂人,我都被她逼疯了”“教了妈妈那么多,就是不改”。

对此,导演给出了一句精准的评价“我们成年人往往喜欢孩子听话,但是经常会忘记去听孩子的话”。

就像我们看到的,经常被妈妈批评指责、要求“听话”的豆宝,他是有情绪上的不满,和许多想法、诉求的。

可当他一遍遍提出自己的感受,对妈妈的行为提出建议,却一次次被忽略和无视。

也正因如此,豆宝才会非常委屈和难过,多次对着镜头哭诉“妈妈,你也不给我说话的机会。”

其实,生活中像豆宝一样的孩子很多,他们轻易就被贴上“不听话”的标签,稍不按照大人的标准执行,就会劈头盖脸换来一顿责骂。

可是,作为大人的我们的确是忽略了,不是孩子无药可救,而是我们简单粗暴的对待,将亲子沟通的渠道给关闭了。

正如看过的一句话“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怪孩子难以沟通。”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机会说,尊重孩子自由说,包容他们大胆说,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不听话”,都会变成“真心话”。

央视跟拍7组家庭,养娃现状令人唏嘘

看这部纪录片时,我脑海会闪现一个想法“父母在追求完美的小孩,却忘记了他们也并不完美。”

《你听见了吗?》中,女孩秋子在父母眼里,是个优秀但情绪不稳定的孩子。

秋子爸觉得,秋子能力强,但难以面对挫折,输了就会哭。

秋子妈认为,秋子有“优秀包袱”,非常怕犯错。

的确,秋子对“优秀”有着极致化的要求,练字时每次都会哭,一旦写的不够理想,就会反复擦了重写,直到纸都擦破了。

跳绳时,她要求自己一分钟不能低于200个,目标没达到,就会哭鼻子。

秋子告诉导演,有段时间她会掐自己,掐得手上全是小包,因为不开心,掐完就没事了。

随着访谈的深入,我们似乎看到了秋子敏感爱哭,过度要强背后的原因。

她之所以这么情绪化,害怕失败、试错,是因为秋子爸妈嘴上说着不在意,却从眼神、手势、叹息,甚至毛细血孔都在告诉孩子,他们多么在乎分数。

在秋子妈心里,秋子能力真的很强,所以会止不住觉得“你还可以更强”。

当秋子考好时,秋子爸也会忍不住到处吹嘘“我女儿又考了全班第一。”

所以,说到底,不是孩子无法面对失败,是父母始终在提醒孩子“不能输”。

不是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是父母没有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而这种情绪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根源。

《儿童沟通心理学》一书中的观点:

“父母对孩子失败与成功的看法,也直接影响孩子对输赢的态度,一旦父母过于关注结果,会直接加剧孩子怕输的心理。”

所以,于其追问孩子“为什么”“怎么会这样”“你应该什么样”……

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好好思考下,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是不是间接导致孩子变成了这样。

央视跟拍7组家庭,养娃现状令人唏嘘

这几年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如果往深里细究,就会发现,这些孩子背后多数都有一个“病了”的家庭。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