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是党和国家出台的一项彻底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彻底整治培训乱象的重大举措。但是,对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照“双减”的预期目标,对照人民群众对“好教育”的期盼,“双减”实施两年多来还存在着很多痛点和阻点,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没有根本性减轻。这样看,“双减”似乎陷入了深水区。这究竟是为什么?
笔者以为,主要是我们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转型,我们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提高,我们的举措还不够有力。
因为从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还是中小学校长、教师,不少人对“双减”仍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甚至担心“双减”会影响学生的考分和教育教学质量;正是因为被这些所羁绊,才出现了应付和被动的心态;比如,有的纯粹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有的为“双减”而“双减”,有的为了自己的“帽子”和面子,有的说得多做得少,甚至只说不做……总之,他们不是抓紧落实“双减”举措,发自内心去改变现状,或压实责任,借机加强学习、反思和跟进实践;或给学生腾出更多的闲暇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或让他们做自己喜欢且有价值的事情,以促进他们的差异发展和全面发展。
基于此,笔者以为,“双减”要走出深水区,先要改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和教师的理念。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也就是我们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 为。 如果我们总是思想消极、情绪畏难,或者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前怕虎后怕狼”,或者惧怕失败、惧怕承担风险和责任,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双减”只能是空中楼阁 ,或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最后必将半途而废,也必将一事无成。
其实,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减”陷入深水区的最大敌人和对手就是我们自己,而要走出深水区也只能战胜我们自己,依靠我们自己,我们“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01
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我们不能说而论道,以转发了文件就作罢的心态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而是要提高实施“双减”的政治站位,要树立打“持久战”和“肉搏战”的思想,更要像指挥员一样亲自上“战场”,带领校长、教师“浴血奋战”,并以“一竿子插到底”和“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坚强决心,下沉到学校调查研究,除了找校长和教师座谈,听取他们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包括意见和建议,还要走进课堂听课,深入教研组评课,从教学现场去发现和挖掘好的做法,从中提炼、总结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只要我们认准方向,步步深入,长期坚持,相信“双减”一定能走出深水区。
当然,对发现的问题,要通过专家和教师的共同研判和“会商”,提出解决办法;我们还要利用网络,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等献计献策,并欢迎他们匿名举报相关问题,对阳奉阴违、消极对待的校长和教师,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充分利用行政和舆论的力量,促使“双减”真正变成为师生造福的民生工程。
02
作为校长,我们要勇于当好实施“双减”的“第一责任人”。“双减”能不能走出深水区?关键是教师的核心素养能不能提高?提高教师核心素养有多种途径,除了实践、反思和不断跟进,读书和写作是不二法门,这些应该是教师的基本功和“绝活”。问题是最应该读书和写作的教师,当下都不读书亦不写作了。在此窘境下,他们怎么能提高核心素养,又怎么能走出“双减”深水区?
“此时无声胜有声”。校长为此要带头读书和写作,而且要以上率下,把班子成员、名优教师和学科骨干等“关键少数”先发动起来,并通过他们去影响和带领教师读书与写作,促使他们自觉回归书生本色;这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旦他们都能重拾读书和写作的习惯,他们就能慢慢地改变自己,包括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改变课堂教学品质。
于是,他们既有底气指导学生的读和写,又为学生的读和写赢得时间和精力。当然,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既要不折不扣地减作业、少考试,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里读书,还要指导他们阅读“整本的书”,这些既要达成共识,又要抓好落实;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课题,引领他们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从读教材走向其他书籍的阅读,从读“有用的书”走向读“无用的书”,从碎片化阅读走向主题化和系列化阅读,从阅读纸质书走向电子书的阅读……
同时,我们还要用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这“两把刷子”,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理论、集体备课、磨课磨题、同课异构、听课评课改课,而且要求他们轮流担任研训活动的主讲人和主持人,倒逼他们站在教研舞台的正中央,独立思考、大胆发声、善于探索;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做,走出“双减”深水区就有了抓手。
03
作为教师,我们要勇于当好走出“双减”深水区的主力军。一方面,我们要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要竭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课堂仍是当下学生主要的学习途径,因为“方法比内容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如果他们都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如虎添翼,“双减”就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另一方面,我们再也不能“单打独斗”、抢课拖堂,比如把大课间活动、午休时间和课外活动等全部用来上课;再也不能布置超量作业和频繁考试,再也不能让作业和考试变成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要互相通气,经常协调作业和考试,按规定严控每天的作业总量,不断优化课后服务,想尽办法给学生“松绑”。
再一方面,我们要唤醒学生的学习良知,最大化地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其实“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同样,学习是否适合自己,只有学生知道;因此,我们要大胆放手,既把教转化为学,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多动手、多探究,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门道”;对于中下等学生,我们要适当降低教学的要求和学习的难度,使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以此增加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还要耐心“等一等”思维“慢半拍”的那些学困生和问题学生,为了不放弃和抛弃他们,有必要开些“小灶”,进行个性化补习,确保他们“不掉队”。
同时,我们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多体谅他们的学习难处和苦处,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善于倾听他们的诉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烦恼。
另外,我们亟需转变对学生的评价观。考试成绩并非学生学习的全部,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不一定差,而且未来可期。因此,我们应摘掉“有色眼镜”,既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育人能力;既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又要帮助他们差异发展和全面发展;既要乐做“人梯”,擅做一个“不像教师”的教师,又要多搭平台,比如多组织并参与各种活动,多一些亲和力,从而让学生在喜欢和信任自己的同时,爱上所教的学科,爱上所有的学习,为走出“双减”深水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