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我们再也不能“单打独斗”、抢课拖堂,比如把大课间活动、午休时间和课外活动等全部用来上课;再也不能布置超量作业和频繁考试,再也不能让作业和考试变成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要互相通气,经常协调作业和考试,按规定严控每天的作业总量,不断优化课后服务,想尽办法给学生“松绑”。
再一方面,我们要唤醒学生的学习良知,最大化地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其实“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同样,学习是否适合自己,只有学生知道;因此,我们要大胆放手,既把教转化为学,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多动手、多探究,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门道”;对于中下等学生,我们要适当降低教学的要求和学习的难度,使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以此增加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还要耐心“等一等”思维“慢半拍”的那些学困生和问题学生,为了不放弃和抛弃他们,有必要开些“小灶”,进行个性化补习,确保他们“不掉队”。
同时,我们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多体谅他们的学习难处和苦处,多和他们沟通交流,善于倾听他们的诉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烦恼。
另外,我们亟需转变对学生的评价观。考试成绩并非学生学习的全部,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不一定差,而且未来可期。因此,我们应摘掉“有色眼镜”,既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育人能力;既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又要帮助他们差异发展和全面发展;既要乐做“人梯”,擅做一个“不像教师”的教师,又要多搭平台,比如多组织并参与各种活动,多一些亲和力,从而让学生在喜欢和信任自己的同时,爱上所教的学科,爱上所有的学习,为走出“双减”深水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