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无论是花钱突击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还是报名研学团,更多体现的都是家长的意志,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在需求。有条件的家庭,让孩子出门旅行、开阔眼界,本来是好事。
可如果家长没有时间陪同,指望商业化的机构代劳,实际上就只能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服务。为了给家长一个看起来更有性价比的结果,必然会让行程高度密集,这些形式主义的研学,还不如让孩子好好休息,或者就地去所在城市一些博物馆、公园逛逛,或许更有收获。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教育从来都是需要因人而异。不是每个孩子都想去逛故宫爬长城,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逛一趟北大清华就有什么收获。家长在制定暑期计划的时候,如果多问问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总主观的“我觉得”,也许就能省去很多浪费的时间、金钱、精力。
暑假过半,很多家长在抱怨,甚至有的说“月薪3万也撑不起孩子的暑假”。教育当然是需要花钱的,可如果以为烧钱就能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那未免想简单了。认真去统计一下,动辄上万元的暑期花销,有多少真是花到点上,又有多少是因为“别的孩子都花我们不能不花”?
说到底,这类从众的消费,苦了孩子,累了家长,还在社会上刺激更大范围的教育焦虑,可谓百害无益。
希望孩子好,是天下父母一致的期盼。可家长还是要先理性起来,尊重孩子,尊重教育规律。不要动辄被弥漫的教育焦虑刺激,盲目想花钱买个心安。在教育这件事上,单纯的花钱从来买不到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