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工作启动 精准扶持求解“慢就业”(4)

“慢就业”有利的一面在于,可以给年轻人一个缓冲期,让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积累社会资本和社会经历,为提升就业质量做好充足准备。“只要找准了目标,用对了方法,‘慢就业’的年轻人也能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车。”李长安说。

“慢就业”也有不利的一面。过长时间的观望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慌。提高了职业期待值,却既没有在空窗期提升自我、寻找机会,也不愿找份工作从头做起,最终就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

对于离校未就业人群来说,“求稳求好的难度非常高,可能比毕业时求职的难度要高得多,求职失败的概率也会上升,由此带来的挫折感会伤害自信心和自尊心”,李长安说。

针对离校未就业,相关的就业政策明显“提前”和“加速”。

早在去年11月,教育部就会同人社部共同召开年度视频工作会议,早部署、早落实,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纳入教育部年度要点。

政策性岗位对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示范作用。教育部等部门明确要求,各类升学和政策性岗位招录时间均大幅提前,全部政策性岗位招录都要在8月底前完成。

“我在实际就业工作中发现,很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相关的就业政策并不了解。”余锋说。

今年,教育部会同人社部编印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汇编》。余锋说,学校、学院领导在访企拓岗中,往往会带上一本毕业生生源信息和一本政策汇编,让企业了解到就业政策红利。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人群画像复杂,因此需要精准化就业帮扶。比如,浙江海洋大学建立学生就业“一人一档”“一人一册”工作台账,分类深入推进就业、创业、考研“三个帮扶”工作。

李长安也认为,要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优势,解决导致“慢就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的大型招聘会信息过于庞杂,求职者不得不‘海投’几百份、上千份简历。可以多举行专场招聘会,更加精准地匹配就业供给和需求。”他说。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