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参考价值的前提是数据的准确和推荐模型的合理搭建,这在信息爆炸时代并不容易做到。
北京某985高校的招办负责人李老师介绍说,各类AI填报志愿卡是基于何种算法、背后是何种系统家长们都不了解,也没时间细究,所以推荐出来的基础数据都有可能存在差别。
另外,直播平台上售卖的志愿卡质量鱼龙混杂,有些商家的数据库可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录入的数据,并未进行校对核实,“如果连这一环节的根基都没打好,就更不用说推荐的准不准确了。”
“失灵”的智能推荐神器,问题出在哪里?
某志愿填报领域的资深规划师透露,自己从业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大数据系统作为辅助工具,但有很多可能性都会导致系统推荐不准确。
“如果考生不服从调剂,会产生退档,退档之后又产生了缺额,这就涉及到了征集志愿的录取方式。这个时候学生的分数与正常报考的学生的分数的差距会非常大。”
例如,一所学校的某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为600分,两位征集志愿考生的分数为550分,如果没有把两位考生的数据摘除掉就进行统计,就会产生误差。因此,如果用单纯的录取分数数据匹配会误导学生。
再比如,像上文提到的那位因“分数超出录取线20分”而投诉某志愿卡的考生,最终在“保底”志愿才被录取,确实浪费了很多分数。而在实际报考情况下,比最低分数线高出二三十分被录取的考生并不罕见。
以2022年吉林高考为例,理科考生小A以606分被吉林大学的经济学类专业录取,而该专业总共录取35人,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80分。小A以超出26分的成绩被录取,看起来也是一个“比自己高考分数低了二十多分的志愿”,这种到底算不算“浪费分数”?或者换个说法,如果吉林大学经济学类专业,也是系统推荐给小A的一个参考志愿,那么这一智能推荐算不算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