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在编写程序代码据图虫创意↑程序员在编写程序代码据图虫创意
编程专家:
将编程列入中高考目前还有很多困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邱树雄副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他看来,编程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当前程序语言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能力。可以鼓励孩子们尝试学习编程,让孩子发现兴趣所在,但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学编程。
邱树雄表示,编程能够培养逻辑性思维强的人才,但太过规范的编程语法有可能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过早扼杀学生的想象天赋。“一般基础的编程技能对思维的锻炼不够,反而限制思维,有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邱树雄说。他认为,学生正处在奇思妙想的年龄阶段,中小学生都学习编程也许并不利于社会的多样化。他认为,可以考虑把编程作为新高考“3+3”的一个选考科目,但把它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或许并不合适。
有网友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会席卷各行各业,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产业对编程人员的需求量增大,没有编程能力相当于“文盲”,中小学开展编程教育迫在眉睫。对于这样的观点,邱树雄表示,“据我了解,工匠型编程人员或者蓝领工人式编程人员在社会上是不稀缺的。社会上更缺少的是具有奇思妙想的、有超强算法天赋的领军人物。”他指出,具有算法思维的编程人员并不仅仅通过编程去培训,而是通过深厚数学功底去培训,数学才是“地基”。
邱树雄认为,将编程列入中高考升学体系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一方面,相关师资力量的地区分配不均衡。另一方面,地区硬件设备分配不平衡。学习编程需要电脑和网络,但一些乡村学校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过早地学习编程,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奇思妙想’的时候。”邱树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