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木木遇到类似的冲击,回到家,盈珊都会跟她交流分析,孩子的观念需要大人引导,这也是盈珊感受到陪读意义的时刻。盈珊不追求名牌,在她看来,国内400多买的羽绒服和名牌羽绒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她也一直把这套消费理念传递给女儿,她告诉木木,“你可以买不同的款式,但是一样的羽绒服买三个颜色,这种消费行为就是不明智的。”
木木今年读九年级了,在学校,她遭遇过校园霸凌、友谊的破碎、自我的成长,但盈珊告诉女儿无论经历什么,“妈妈都在背后支持你”。让盈珊感到宽慰的是,此前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习惯沉默不语的女儿,开始学会主动发言,遇到不公时学会“debate”,“壳正在慢慢打开”。
来到温哥华,萱萱感叹终于有时间画画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萱萱喜欢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她跟Mia讲过,“这里硬件设施不怎么好,但教育是真的好。”
不久前,Mia帮萱萱找到了一个寄宿家庭,每个月收费6500人民币,实地探访后,萱萱很是喜欢。
在离开温哥华前,Mia计划了很多旅行,看极光、到坎昆看海,尤其是想到明年就要回国了,Mia就觉得好开心,“回国好好挣钱,供她读书。”
正在画画的萱萱
如果一定要给即将出国陪读的家长们建议,Mia和盈珊都说了同一句话,“得语言者得天下”。
盈珊见到过,有些陪读妈妈来了美国很多年,出门还要随身携带翻译机,“英语不需要非常好,但要敢于开口表达,哪怕说得慢一点。”
保持好奇心同样重要。
家附近的耶鲁美术馆,盈珊去过五次,盈珊还总喜欢去不同的景点,打卡不同的美食,盈珊说自己是“always try something new”,总而言之,“陪读只是一个副角色”,也不要觉得陪读是“牺牲”,这会让小孩大人都会有压力。
“你要有自己的生活”,盈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