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既定外语课时标准,可以推动年轻学子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新京报制图/许骁
而且,即便是从教育公平角度,我们也需要保障必要的外语教学时长。毕竟,哪怕纯粹对学生个人来讲,多掌握一门外语,也是有利于自身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这也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重视孩子外语学习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减少外语的普遍性教学,意味着将对社会不同群体带来相应的不公平。因为,高收入家庭为了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就能够在外语学习上加大投入;但对低收入家庭而言,要让孩子获得同样的能力,则很可能意味着经济负担的增加。这也是在讨论此类话题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有声音认为,关于外语教学时长的问题,应该转化为如何提升我国外语教学的效率和效能更好一点。这其实是公允之论。也就是说,在既定的教学时长内,让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而不是完全沦为“应试化”,变成“哑巴外语”,的确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教育部前不久曾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开放合作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要素,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深刻认识到,开放合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
而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领域“开放合作”,正是以跨文化交流、沟通为基础。就此而言,保持必要的、既有的外语教学时长,继续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是发展高质量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