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考14年弃读上海交大唐尚珺明年最后一搏 (3)

唐尚珺家中有兄弟姐妹5人,他是老幺。父亲曾是教师,后来和母亲靠着种甘蔗将几个孩子拉扯大。

那个年代,想从偏远的山村走出来,最好的出路就是读书。这个道理没人教过他,是他从父亲身上领悟到的。虽然父亲没怎么辅导过他学习,但他知道父亲有学识,村里人许多事情都会和父亲商量,找他出主意。唐尚珺觉得,父亲和别人不一样,有文化就会受尊敬。

哥哥姐姐初中毕业就辍学了,早早去了广东打工挣钱。唐尚珺则很争气,小升初时,他以乡里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上思二中。

村里大学生是稀有物种,而有一个大学生却人尽皆知。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考上了清华大学,如今从政,还为家乡修了路。虽然对清华大学没有概念,但唐尚珺知道,这所大学是好学校,考上了就能改变命运。

和小学时的众星捧月不同,上初中后,唐尚珺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差距,开始变得害羞,进而有些自卑、自暴自弃。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他考砸了,372分,没上本科线。

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考了405分,上了三本。这次,家人让他去上大学。他填报了南宁一所大专,开学之际却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瞒着家人,谎称去了大专,再拿着家人给他的学费去复读。

当时唐尚珺以为,再读一两年,就能考上好学校,给父母和自己一个交代。

偏离纪录片的人生

一个谎言,要用千千万万个谎言去圆。

复读很难熬,最难熬的是瞒着家人的心理负担。在钦州复读期间,他曾两次遇到在钦州生活的三姐,为了蒙混过关,他只能说自己在钦州找同学;他每年都要到南宁几次,只为了打给家里的电话显示地在南宁;放了寒暑假,他不敢带着高中课本回家,会带大学高数及专业书籍回去……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