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采集家长职位收入等信息,数万家长点赞

近日教育部针对中小学招生入学,明确声明严禁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要求各校: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消息一出不少妈妈群都沸腾了,网友留下数万点赞,评论区一片叫好声。

之前看过报道,深圳某幼儿园的家庭作业是让孩子画出家里的车标;群里也有宝妈自曝,老师让孩子和自家房子合影;这种变相打探“家底”的做法,着实让人有些不适,也难怪网友对这次的决定压倒性支持!

不正之风必须压制

一直以来从幼儿园到小学、乃至高中,学校或多或少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家长的基本信息。虽然“家校合育”没问题,但有些信息“采集表”要求填写家长的职位、收入、甚至家里的车牌,这就有些微妙了

未成年的孩子,本就还处在价值观建立的阶段。家庭收入、父母职业,这些明显是家庭隐私的信息,突然被曝光。先不说那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是否会产生心理压力,造成心理问题。就说这种氛围下,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是否正向,这真的很值得反思。

  • 有宝妈说,老师让画车标,就让孩子随便画了一个,孩子画了4个圈的奥迪交上去了。过了没多久,老师私聊说:家里人结婚,想用下奥迪车,只好硬着头皮借了一辆,再借给了老师。

  • 无独有偶,还有位宝妈说:女儿上幼儿园时,老师让登记父母都是做什么的。我就登记他爸是经理。没几天老师就让孩子爸给他表弟找工作......

相信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原本是“家校合育”的普通摸底,却被有心之人利用为己谋私。这种情况下,难免有些老师会对自己有用的孩子“另眼相待”,而那些本本分分学习的孩子却被剥夺了,教育公平的最基本权益。

这很可能会促使孩子们互相攀比,让某些孩子产生自我否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原本单纯的师生关系一旦被附着上复杂的成分,就会引发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所以,这种危害教育公平的不正之风,必须尽早遏制。

老师是权威,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在学校中老师绝对是权威,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他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你可以去观察,如果老师对某一个学生态度不好,那么这个孩子十之八九会被班上其他同学孤立。

一旦老师上了有色眼镜,学生们很难会无动于衷。记得刚来北京那年,路过一所中学碰到一对父子。男孩十一、二岁的样子,他语带嫌弃地告诉父亲:“你以后来接我,车停远一点,咱家那小破车,让老师、同学看了笑话。”父亲愣了一下神,立马回应:“天这么冷,我就是想让你少走点路......

我的老领导也碰到过同样的事情。3年前,领导家女儿才上3年级,小姑娘突然让爸爸给自己买个最新款iphone,理由竟然是“不拿新款的iphone,班上没有同学跟我玩!”

你看,一旦孩子形成攀比之风,受伤害的永远都是那些普通家庭

孔子说:有教无类。意思是,老师教育学生,本就不分贵贱贤愚。如果老师以家庭收入、父母职位来给学生分类,这本就违背了教育原本的意义,何谈教育一说?

无法独善其身,身为家长要教会孩子什么?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政策很美好,但落实下来还需要时间。身为父母既然无法独善其身,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哪些正确的价值观来对抗不正之风呢?

首先,不要迷信权威,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大部分家长从小就要求孩子听话,在家听父母,学校听老师。孩子稍有不同想法,就会被扣上“不听话”的大帽子,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有勇气反抗权威?

这些孩子对老师和家长说的深信不疑。樊登曾讲过一个故事,他朋友家的孩子提起班上一个同学时非常不尊重,不仅叫着难听的绰号,而且言辞充满了贬低。

朋友看不下去批评了孩子,谁知儿子毫无悔意地反驳,“我们老师也这么喊他,凭什么我不行?”

你看,老师只是喊了一个不太好听的绰号,那个孩子却遭受到了来自同伴的排挤、贬低。这足以说明,在学校里孩子们对老师的迷信!哪怕老师做得不对,学生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很早之前,孔子就告诉世人:孩子会质疑,才会有思考,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就必须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

从小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不用要求孩子那么听话。哪怕他们会有些逆反行为,只要不太出格,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性格去探索这个世界。只有那些敢于放权的父母,才可能培养出有质疑精神的孩子。

其次,内心强大,不和别人攀比

毕竟,孩子们心理还不太成熟,不够强大,在自我意识逐步发展的年龄,他们需要同伴的肯定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这时候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很容易被带偏!就像老领导家闺女和那个让父亲车停远点的男孩。

事实上,攀比是一种竞争思维,但孩子们不知道健康的竞争是要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所以如果我们能想办法激发孩子更有意义的追求,就一定会给孩子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在这个意义缺失的时代,和孩子一起寻找更重要的意义,是帮助孩子战胜攀比的最好办法

其实,老领导给女儿买手机还有后续。虽然最后还是给闺女买了新款iPhone,但从那以后他每个月都会带女儿做义工,不是孤儿院、就是救助中心,小姑娘跟着爸爸看尽了人间疾苦,也知道了人生艰难。

那个闹着要最新款的孩子,短短半年就成长了很多。她开始把自己零花钱攒起来,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买文具。开始策划换个低端手机,给救助中心的孩子捐点钱。

你看,孩子一旦找到更高层次的意义,攀比就被视如草芥。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