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黄金一代”今何在?(3)

刘若川、许晨阳归国最早——2012年,他们二人都选择回归母校,加入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在此期间,刘若川获“杰青”称号,2020年其负责完成的“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许晨阳在北大期间,则拿下了拉马努金奖、未来科学大奖和科学突破奖数学新视野奖。不过在2018年,许晨阳再次告别北大,前往MIT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9年,他们的01级学弟肖梁结束在美国的工作,加入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肖梁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

国内,尤其是北京,做数论的人越来越多了。除了北京数论圈的“小环境”,国内学术圈的“大环境”也在改善,他对此非常乐观。

除了回归燕园的刘若川、肖梁和袁新意,刘一峰也在2021年回国任教。

不过他选择了离故乡上海更近的大学——浙江大学

刘一峰曾在2017年获斯隆奖,在2018年获SASTRA拉马努金奖。回国之后,他成为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第四位永久成员。其他几位分别为:励建书院士、孙斌勇院士和阮勇斌教授。

“没有这一帮同学,我也许就转行了”

正如肖梁教授所说,促使“黄金一代”学成归来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人”。

事实上,“黄金一代”的数学家们虽然研究风格各异,领域也不尽相同,合作却持续不断。

用曾获斯隆研究奖、晨兴数学金奖的张寿武的话来说就是:

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他们有什么东西不懂,就马上打电话给同学,同学也是另一行的高手,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竞争者,而是合作者。

比如最早相识于奥赛冬令营的恽之玮张伟,两人同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2000级同学,研究的方向分别为代数几何研究和数论。

北大数学“黄金一代”今何在?

△左:张伟右:恽之玮

虽然攀高的路径不同,但两人却有不少共同的研究兴趣,尤其是在对称性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交集,而研究领域的差异,甚至促进了他们一些课题研究上的互补。

2009年上半年,张伟提出了“算术基本引理”,恽之玮则基于此给出了一些几何上的解决办法,也与张伟进行了多次交流,探讨将其推广到数论上的可能。

两人在5年后的一个冬天正式碰面,地点是加州的伯克利,当时攒局的还是他们同级的本科同学袁新意。

一见面,张伟就对着恽之玮说:“我知道要证明什么了”,而恽之玮也在当晚用几何检验了一些简化的情形,认为可行。

2014年冬天的这次相聚开启了两人几个月后的正式合作,并最终在2017年开花结果:

恽之玮和张伟分别从表示论和数论的方向开展工作,在函数域的情形将Gross和Zagier的公式扩展到了高阶导数,为L函数的泰勒展开的高阶项提供了几何解释。

这一成果打破了该领域30年来几乎毫无进展的局面,也为解决千禧年七大问题之一的BSD猜想提供了可能,两人还因此共同捧回了有科学界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中的“数学新视野奖”。

2018年,恽之玮获得MIT终身教职,与2017年入职MIT的张伟成为同事。

现在,他们的合作研究仍在继续。

北大数学“黄金一代”今何在?

同为北大数院2000级的袁新意张伟则在更早就开启了合作研究。

2005年时,两人都还博士在读,导师则是时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的张寿武。

两位博士生都早早做好了论文,但并没有马上离开校园。

张寿武便对两人说:“做完博士论文,我与你们的师生关系就结束了,你们不走,咱们就做个朋友,一起做做学问。”

两人欣然应允,三位顶级数学家便由此展开合作。

他们的第一个合作成果与库达拉猜想(Kudla Conjecture)中的模性(Modularity)问题有关,这是张伟博士论文的内容,三人一起深入挖掘了公式,将其推广到了全实域。

第二个合作成果则是志村簇(Shimura varieties)上复乘点的高度,他们建立了Waldspurger公式在算术代数几何下的一个模拟,远远走出了现有的Gross-Zagier公式。

最后的成果甚至从论文变成了一本书,最后以书的形式出版在《普林斯顿数学研究年刊》上。

在合作结束后的多年,张寿武还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

袁新意是奥数冠军队成员,他的基本功没人可比,如果他说一个结论是对的,就肯定是对的;张伟思想太活跃,有很多想法。有些是对的,有些不完全对,但很有发展的价值。他们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但在一起合作非常愉快,对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有这么好的年轻的学生做好论文后还不想走,在这里待下来?!”

北大数学“黄金一代”今何在?

△袁新意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